5年来,合肥民生工程从12项到18项、28项,最后到33项,每一步都是大跨越。
每一步,合肥走得踏实,稳健。从最初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到全面涵盖“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热点问题,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城乡全覆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城乡全覆盖。
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民生工程5.6亿元,2008年达到12.3亿元。即使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尤为严峻的2009年,合肥市民生工程投入依然达到20.65亿元。到“十一五”末,全市民生工程投入24.89亿元,2011年预计将达到30亿元,是2007年的5倍之多。
民生投入增速跑赢同期GDP、财政收入增速,充分体现了合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决心和力度,郑重兑现了“合肥经济建设绝不挤占民生工程一分钱”的庄严承诺。
在高投入下,民生工程覆盖面越来越大,在政策标准上做到应保尽保。随着民生工程项目的增加、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纳入政策保障的人数从2007年的300多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00多万人。一批大工程、大项目的实施,在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民生工程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作用。
改善民生增进民众福祉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民众福祉之所在。
5年来,合肥市累计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5项,项目涵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先后完成大小建设点16171个。
就拿自2008年起将廉租住房保障纳入民生工程来说,短短4年内开工建设项目达25个,总建筑面积超过56.26万平方米。2008年将“城中村”改造纳入民生工程,当年即完成改造面积3.7万亩,房屋拆迁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
围绕改善民生、增进民众福祉这一目标,“十二五”期间,围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五有”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合肥市将重点实施七大类民生工程,即:公共教育工程、就业服务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医疗卫生工程、住房保障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
百姓满意度“节节高”
对民生工程来说,“扩面提标”并不陌生。一次次的“扩面提标”,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在国家、省规定标准上,市级每人每年提标120元;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中的免费婚检率,在省财政每对婚前健康检查补助108元标准上,市级提标5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区城乡统筹,达到3840元。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集中五保供养标准提升至6240元,为全省最高;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申请条件由人均10平方米以下调整为16平方米以下。
据省民调中心开展的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合肥市民生工程的满意度达到90.25%,比2009年(83.08%)提高了7.17个百分点。知晓度达到90%,比2009年(82.8%)提高了7.2个百分点。民生工程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强化。
五年来,合肥市民生办先后发放各类政策宣传材料近600万份,走访受益群众10.72万人,收集整理群众意见8885条。通过不断加大民生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回头看”等活动,建立和完善了民生工程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