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合肥始终以敢破难题、敢走新路的勇气,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谱写了合肥跨越赶超、加速崛起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
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
工业兴则合肥兴,工业强则合肥强。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合肥不搞工业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2005年8月,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工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实施重点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目前家电“四大件”产量跃居全国首位,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综合产能进入全国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全国领先优势;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头雁”高飞引领发展“雁阵”飞得更好、更快。
县强才能市强,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重点和难点在县域,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2005年,市委八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实施“县域突破”的战略部署,并作为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主战略之一,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目前,肥西县已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均已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并成为合肥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
在承接产业转移大潮中,作为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合肥“近水楼台”抢占先机。大招商,招大商,引进大项目……以此为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到位资金超过40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倍。毋庸置疑,招商引资已成为合肥加快发展的生命线。
创新发展挺起合肥崛起脊梁
合肥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自主创新,已成为一个普遍共识。“十一五”以来,以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是核心”的顶层理念,“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大开放的视野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为加速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合肥从载体、政策、人才等方面推进自主创新要素与产业对接,在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地就地转化。
与此同时,一大批“合肥制造”通过科技创新正升级为“合肥创造”,引领合肥工业驶入一条以创新带发展的快速通道。
如今,京东方六代线、彩虹蓝光LED等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赛维LDK太阳能光伏、海润光伏、友达光电等一批大项目快速推进;国家智能语音产业化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基地等获批设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户,使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挺起了合肥现代产业基地的脊梁。
“大建设”引领合肥助跑起跳
对合肥来说,“大建设”既是主动的决策,也是责任所系。从2006年起,我市按照“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为目标,以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确定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五年来,开工项目之多、推进力度之大、工程进度之快、工程质量之优、社会反响之好,创造了合肥城建史上一项又一项的辉煌。
2006年11月,滨湖新区启动区建设正式启动,这是合肥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四年多来,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始终坚持“四个优先”,新区建设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如今,一个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社会事业初具规模、拆迁群众安居乐业、城湖和谐共生、人气逐渐汇集的湖岸新城已经形成。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从加速安徽崛起的战略高度,省委省政府再次对合肥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把合肥建成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阔步迈进”。这不仅是合肥未来战略新定位,是城市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全市人民众望所归。圆梦大城,合肥已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