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医疗体制改革……通过实施一项项具体的民生工程,我市正逐步建立起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群众满足感和幸福指数持续上升。
投入逐年加大
从2007年开始,我市正式实施12项民生工程,2008年民生工程增加为18项, 2009年为28项,2010年和2011年均为33项。项目增加了,各级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民生工程5.6亿元,2008年达到12.3亿元。即使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2009年,我市民生工程投入依然达到20.65亿元。2011年的投入预计将达到30亿元,是2007年的5倍之多。2007~2010年,各级财力总投入超过90亿元,年均增幅68%,人均受惠472元。民生投入增速远超同期GDP、财政收入增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决心和力度,郑重兑现了“合肥经济建设绝不挤占民生工程一分钱”的庄严承诺。
多项目全覆盖
2007年以来,全市民生工程建设始终围绕百姓需求,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实。从最初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到全面涵盖“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热点问题,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城乡全覆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城乡全覆盖。
确保普惠群众
据省民调中心开展的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群众对我市民生工程的满意度达到90.25%,知晓度达到90%,民生工程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强化。
民生工程实施五年来,我市不仅致力于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样重视对建成项目的后期管护落实工作以及项目实施效果的考核。为确保民生项目能够管护得当真正施惠于民,我市及时提出“谁建谁管”基本原则,使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对各县区、开发区管护责任、管护资金筹集与使用、设备管养与更新、产权确定与移交等事项一一进行分类明确。同时,我市还深入开展督查暗访、县区互查、部门自查、限时督办等多形式的检查活动,持续加大对县区后期管护工作的督导。民生工程“回头看”活动则通过全面细致普查,以点带面重点抽查,及时整改了后期管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标扩面惠民
在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市还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开展提标扩面,使民生工程的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合肥的现实,使各项政策落在实处,真正解了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在国家、省规定标准上,我市每人每年提标120元;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中的免费婚检,在省财政每对婚前健康检查补助108元标准上,我市提标50元。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我市则实现了市区城乡统筹,达到3840元。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集中五保供养标准提升至6240元,为全省最高。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申请条件由人均10平方米以下调整为16平方米以下。
今年继续给力
2011年,我市省定33项民生工程各级财政应到位资金30.33亿元,其中:中央及省财政23.1亿元,市级财政3.1亿元,县区财政4.13亿元。截至8月底,各级财政实际到位资金28.9亿元,资金到位率为91.45%,其中: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于6月底前全部足额配套落实到位。
1~8月份,我市民生工程总体完成情况良好,补助类资金发放及时,工程类项目建设按序时进度顺利开展。其中直补和发放到个人的资金累计6.77亿元,工程类项目已批复项目共3536个建设点,已开工建设3247个,占总数的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