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岁的孩子王真让人佩服,再过2个多月我就要退休了,也想‘承包’几个孩子来辅导。”10月12日,本报刊登的《72岁老人成村里孩子王》稿件,报道了张秉柱老人把自家客厅改成“留守儿童之家”的事迹。老人的爱感染了读者,不少人致电本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和敬意。
10月12日,记者从合肥市关工委了解到,像张秉柱一样关心儿童的“五老人员”,合肥约有5万人。然而,一年到头都难得与父母见一面的孩子,合肥有9万多。由于各地“爱心资源”不平衡,没有固定模式,所以并不是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幸运地被“承包”。下一步,合肥关工委将考虑积极推广这种“承包”式的关爱方式。
合肥有留守儿童9万多名
“合肥市共有留守儿童9万多名,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合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家信说,不少农村老人不识字,这样的隔代教育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张秉柱老人将自家客厅改成“留守儿童之家”,建立退休老人与“留守儿童”联系制度,分包到人,每位老人盯着几个孩子,在校外构建一张安全网。虽然村里村外都有不少池塘,但是十三年来,这里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溺水或交通事故。
在张秉柱的带动下,张疃村不少老教师、老干部等“五老人员”也相继加入“热心队伍”,主动加入到照顾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
“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李家信说,这种“承包爱”的做法最大的益处在于:让孩子多一份照顾,少受点苦,老人的老年生活也更充实。 |
“承包”模式短期内无法推广
像张秉柱老人那样在客厅或是某个固定场所圈个地儿,让孩子们放学后能围在一起看书、写作业,累了,就跳跳绳、打会儿球。这种“分片包干、分包到人”的做法,能否形成规范的制度,在合肥全面推广?
对此,李家信说,由于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种做法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制度化的推广,只能多做引导和宣传。
合肥市关工委秘书长程银凤介绍,一般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和具体问题,自发组织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采取相宜的管理办法,是目前处理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方法。
对于一些条件艰苦的“留守儿童之家”,合肥市关工委会给予一些资助,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联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
程银凤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们去肥东县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考察,发现那里条件比较艰苦,“灯太暗了,没有浴室,孩子们洗澡都用盆。”
“代管家长”撑起爱的天空
为了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多一份温馨和关爱,合肥创办了不少“特色关爱”,比如“代管家长”、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托管之家”等。
合肥市肥西县关工委的“五老”、部分教师和乡村干部主动给留守儿童当“代管家长”,扮演着“爸爸”“妈妈”的角色,负责孩子们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长丰县组织8400名“五老人员”和社会人士,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肥东县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之家”,给孩子搭建一个临时的“大家庭”,负责孩子的生活管理和学习辅导,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