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战略,精心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推动合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的五年已拉开序幕,合肥正壮志满怀,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阔步迈进。
经济总量突飞猛进
腾身而起,跨越赶超,合肥脚步,又好又快!“十一五”期间,串串数字展现经济辉煌。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从925.6亿元增加到2701.6亿元,年均增长17.9%;财政收入从130.9亿元增加到476.2亿元,年均增长29.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44%,是“十五”时期的6.7倍。
令人欣喜的是,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也排名靠前。过去的五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速均位居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第18位升至第1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第19位升至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第17位升至第13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18位升至第10位。
三大战略高奏凯歌
“十一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88.03亿元增加到1052.7亿元,年均增长25.3%,三次产业结构由5.7∶45.9∶48.4调整为4.9∶53.9∶41.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家电“四大件”产量从1300万台套增加到4224万台套,跃居全国首位,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综合产能进入全国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快速突破,在全国确立了领先优势。
县强才能市强,“十一五”时期,合肥坚持县域突破,强化城乡统筹,注重把重大项目向县域布局,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由19.8%提高到24.4%。
“十一五”时期,合肥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8%提高到23%,逐步走上了一条节能减排、低碳高效的发展轨道。
城市面貌发生巨变
“十一五”期间,合肥以“大拆违”开局,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以“大建设”为抓手,实施老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展开,三大板块建设同步推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仅仅五年时间,合肥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由224.7平方公里扩大到33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224万增至335万,城市化率由55.8%提高到68.2%。累计投入1195亿元,完成1057项城建工程,建成道路864公里、桥梁107座,一举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同步推进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合肥已构建起“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铁路枢纽、新桥国际机场、港口航道等一批重大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苏晓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