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让“彭宇案”的当事各方再次被拉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网络舆论普遍认为,王浩在彭宇案中做出的错误判决,导致救护路边伤者这一简单的善举成了危险行为。因此,在不少人眼中,王浩似乎成了邪恶的代言人,打开了社会道德滑坡的黑暗闸门。微博上广受关注的王浩被停职调查谣言的评论里,就有人欢呼“世间终归还有正义在”。
彭宇案中,王浩的处理确实有太多值得诟病的地方。其判决书里面充满了诸如“可能”“从某某推断”之类模棱两可的词语,而且,其所谓“根据社会情理”出发,得出的却是完全与人性中善的一面相抵触的结论。可以说,王浩从人性本恶的基本理念出发(且不论其中是否存在司法腐败问题)的判决,令社会陷入了道德迷惘之中。但是,王浩绝非社会道德滑坡的始作俑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浩的所作所为,与徐老太一样,不过是道德萧杀的秋天到来的第一片落叶。它预告了小悦悦事件的到来,却并不应为之负责。
但在大众舆论之中,似乎只要把这些“可恨”之人都绳之于法,就可以迅速地修复早已千疮百孔的道德。其实,没有彭宇案,也会有李宇张宇案。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旧的社会规范(包括道德以及整体意识形态等等)已经失效,新的尚未建成。在这青黄不接的过渡期中,各种千奇百怪的事件纷纷冒出,不足为奇。09年,上海一名司机出于好心帮了路边一个“病人”,却发现那是当地交警钓鱼执法的“鱼钩”。他的车,也被以非法营运为名扣留。这种由公权力部门执行,而且目标明确地针对好心人的钓鱼行为,比彭宇案更能说明当今道德沦陷的由来。
在小悦悦事件的冲击下,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道德缺失带来的可怕后果,也更迫切地追求重建道德秩序,这都情有可原。但是,若我们仅仅满足于在网络上对王浩们发泄怒火,对道德滑坡现象冷嘲热讽,道德重建将永无可能。道德,归根到底是人内心的坚持,它必须见诸外在行动。停留在言辞层面上的道德,永远只能是言辞,丝毫无助于改善社会环境。同时,将某种过错归咎于某个人,将之押上道德的刑场,就以为万事大吉,更暴露了国人自我反思和自我承担能力的缺失。社会是一个系统,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社会的罪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承受其后果。将王浩当做替罪羊,只是在推卸每个人都应负担起来的责任。
我们倒不如多去想想:自己若处于王浩的位置,应该如何做?若处于路过小悦悦的十八人之中,又当如何做?思考绝不轻松,但道德本身就是沉重的。既然我们都渴求道德,那么就应面对这份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