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天价地频现”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昨天(7月13日)上午,国土部召集了来自北京、广州、浙江等地的各路专家,举行“当前土地市场形势分析专家座谈会”,针对眼下出现的“地王热”、“天价地”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房地产市场现状开出了“药方”,提出了不少建议。
■“天价地”是个别现象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市国土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14位专家对当前的土地市场形成了共识,即地价水平显现回升,土地供应基本平衡,个别城市确实出现了天价地、地王,但“这种现象是个别现象”,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不代表当前趋势。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郑凌志提供的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概况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中,约四分之三的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增长率集中在3%到-3%之间;32个城市的综合地价甚至环比呈现负增长,其中,重点监测城市占据了14个。另外,综合地价环比正向增长率较高的城市仍以东部、南部城市为主。
专家们认为,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天价地、地王现象仍是个别现象,不代表当前土地市场趋势,但土地问题背后实质是金融问题、国民经济问题,因此地王现象必须密切关注,防止蔓延。
■“地王”背后是“银根”问题
“眼下的天价地、地王热表面上是土地问题,其背后深层问题是信贷问题,如果蔓延开来,会引出新的经济泡沫”。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重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洪亚敏、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朱道林等专家在昨天的会上如是认为。
在杨重光看来,眼下土地市场出现天价地,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前宽松的信贷政策以及流动性过剩,让很多资金转向土地,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资金比较充裕的地区。此外,财富集中在具有垄断性的大型特别是国有企业手中,也是天价地出现的重要原因。
朱道林认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由冷转热,信贷和金融政策变化过猛是主要原因,“开发商有了钱,不买地做什么?”其次,他提出,4万亿元的“救市资金”的流向也值得关注,“从目前看,有一部分已通过土地等投资市场。”除此之外,朱道林还提出,部分地方政府确实存在“炒地”也是地王热出现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俞明轩明确,“土地是一个外在的表现,泡沫问题的本质是金融问题,地王热的出现,说明‘地根’和‘银根’仍是宏观调控需要考虑的重点。”
■专家建议建立“地王”监控制度
上述专家也对如何避免眼下的地王热蔓延开出了“药方”。通过调整金融政策来减少地王出现,建立“地王”监控制度、已供土地监管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让拿地企业承担应该承担的风险,避免变相囤地等是专家开出的具体“药方”。
俞明轩明确表示,“市场在不断变化,天价地获得者,可能将面临风险,这个风险一定要由企业自己承担。”此外,他和浙江大学土地管理系的博士杨遴杰都提出应该减小单宗地出让规模的建议,认为减少单宗地出让规模,可从技术层面减少地王出现的可能性。
洪亚敏强调,土地招拍挂后,地王的出现其实是市场竞价的一种结果,政府有关部门是监管者,不是“保姆”,因此,对民营或者上市公司拿的地王,有关部门不用多管,但对眼下一些国有大企业出现的地王现象,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必须加强管理。
■楼市回暖救市政策应相应调整
除了上述土地问题外,昨天与会的专家还针对下一步楼市走向及经济走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洪亚敏认为,不能把眼下的消费购房需求和投资购房需求混淆;不能把住得起房和买得起房相提并论,而要提倡租房消费理念,因为眼下房价虽高企,但北京等地房租合理。除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认识到住房市场总量供应和新增供应的关系,就北京而言,眼下北京商品房总量已经达到了6亿平方米,其中住房4亿平方米,总量供给应该和需求能形成平衡,关键是如何把4亿平方米的存量住房盘活起来。有关部门应该给出物业税实行的大致时间表;而保障住房的房源供应应该吸取家电行业“以旧换新”的导向,鼓励住房消费也提倡“以旧换新”,把一些旧房源拿出来用来满足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等需求。(余美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