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几乎不可能被完全治愈,而只能通过一整套教学手段逐渐让孩子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必须拧成一股绳,创造一个互助的氛围,孤独症儿童需要这样一个雷锋班式的大家庭。”合肥市春芽协会残障儿童发展中心的周敏老师介绍,目前,该中心的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之间俨然已结成了“联盟”。
孤独症儿童的“避风港”
合肥市春芽协会残障儿童发展中心主要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认知和康复训练,记者2月21日在这里采访时看到了6岁的男孩洋洋(化名)。
乍看起来,这个孩子与同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虎头虎脑、活泼好动。可当记者试图与他进行简单的交流时才发现,洋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远不如同龄儿童,一方面他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记者的对话上;另一方面,他说话含糊不清。洋洋的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洋洋的表现在孤独症儿童中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洋洋的妈妈黄女士对记者说,孩子是三岁时被查出患孤独症的,“主要症状就是不愿意跟人交流,即使与人对话时也目光涣散,而且语言表达上有很大障碍。”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洋洋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好转,“从一言不发到现在愿意开口说话了,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采访结束时,洋洋腼腆地对记者说了声“叔叔再见”,然后一头扎进妈妈怀里,场面非常温馨感人。
春芽协会残障儿童发展中心负责人梁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中心根据孩子年龄和康复程度不同分为四个班级,一共有42个2到12周岁的孩子。目前,已经有10多名康复较好的儿童成功就读普通幼儿园、小学或者普通学校特教班。
“雷锋班”式的大家庭
周敏老师在中心有着多年教学经验,她告诉记者,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速度、康复程度与身边环境和氛围关系相当大,仅靠在学校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孤独症儿童的教学与普通孩子完全不同,不仅要有十足的耐心,还有一些教学技巧,”周敏给记者具体分析道,首先从教学的角度看,老师和家长必须协调统一,“在学校怎么教,回家家长也要怎么教,这样孩子学得才快,效果才明显。”
在很多生活细节上,老师和家长之间、以及家长和家长之间步调都非常一致。吴红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中心刚成立的时候硬件条件不好,大到微波炉、空调,小到草稿纸、粉笔,很多东西都是家长自发捐赠的,“很多家长看我们老师上课辛苦,就主动在快下课的时候帮我们把饭菜热好,这样我们下课就能直接吃饭了。”
家长朱女士对记者说,现在这些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之间也形成一个“联盟”,平时交流康复经验,互相之间也帮着带带孩子,“一些孤独症孩子经常乱跑,必须形影不离地看着,有的家长实在有急事去忙了,别的家长就帮着一起看管,这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此外,一些条件较好的家长也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联盟”中的贫困家庭,比如捐赠衣物、学习用品等等。
呼吁社会再多些关爱
采访中,康复中心的老师们表示,他们眼下共同的希望,就是整个社会能对孤独症孩子多一些关注和关爱。
史雪洁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她送一个孤独症女孩乘公交车回家,“孤独症孩子往往会重复某种行为,这个孩子平时就喜欢轻拍身边的东西,那天在公交车上,她拍了两下邻座一位女士的包,没想到这位女士当时猛地站起身来,还说了一句特别难听的话,小女孩当时吓坏了。”
“当时,我赶紧抱起女孩安慰她,还把我自己的包让她拍,我不明白,女孩的行为看起来明显跟正常孩子不同,这位女士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就算不能接受他们,至少不要伤害他们吧。”史老师说。
老师们对记者说,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好心人在关注孤独症孩子,也经常有人来中心看望这些孩子,但他们不能在这个“避风港”里待一辈子,而是终要踏入社会,希望到了那一天,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对他们多一些包容和关爱。(孟洋、文兵、刘建昌、周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