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海淀山后地区,延庆、怀柔、密云等新城,及房山燕房地区六大区域建筑高度须严控。昨天记者获悉,市政协委员孙东东关于“为保障北京出风口通畅,限制建筑物层高和密度的提案”获市规划委上述答复。
■建筑物高于60米导致风速减弱
据介绍,委员孙东东在今年两会上建议,为保障北京出风口的通畅,减少空气污染的聚集,应对建筑物的层高和密度加以限制。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此前,他们以通州为重点,研究出在东南部规划出一条保障北京出风口通畅的红线,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在此红线内新建建筑项目须经规划、环保和气象等部门严格论证、审批,并对建筑物的层高和密度加以严格限制。
初步研究结论显示,当建筑物高度在40-50米时,对周边风速的影响不太明显。当建筑物高度大于60米后,空气的流动方向和路线会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较大范围区域的风速减弱。
■建筑高度和密度影响污染物扩散
市规划委答复表示,其与市环保局、市气象局组织专家进行了研究。本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燃煤、粉尘和沙尘污染,自身生态系统对大气自净功能较弱,环境承载能力相对不足。同时,津冀地区聚集大量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等高污染产业,区域性高强度的污染排放通过传输对北京空气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据市环保局分析,本市污染物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扩散条件的影响。建筑物的高度和建筑密度有时会扰乱近地面风场,使近地面污染物扩散场变得更为复杂,对污染物水平方向的扩散产生一定影响。
■旧城及新城严控建筑高度
“本市的西北部被山林环绕,因此,要保证通风走廊的畅通,就要控制建筑高度。”市规划委进行高层建筑间与通风走廊关系研究后表示,根据总体规划,城市中部以旧城为中心,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应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旧城、海淀山后地区和延庆、怀柔、密云等新城,及房山燕房地区的建筑高度须严控。在没有各种安全防护要求,如地震活动断裂带、地面沉降危险区、机场飞行航道、广播电视发射保护和控制区、微波通道、气象台站保护范围等地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建设强度指标应合理设置。
据悉,市规划委与市气象局合作研究了《北京中心城区气象环境评估研究》、《海淀山后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昌平七北路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今后,将有针对性地结合东南部规划开展建筑物层高和密度对风速、风向和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评估,做好规划控制和审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