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遇到很多机遇,也接受着各种挑战。很多东西在消解着文学的力量,特别是文学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然而,人们逐渐意识到,许多我们担心的挑战性因素,正在变成文学生长的积极资源和扩大传播的新鲜渠道。文化的市场化运作,电影、电视剧的兴盛,网络的普及,所有这些既是对文学特殊地位的动摇因素,被专业的文学人士为之担忧的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又为文学创造了拓展的空间,甚至带来了从前的文学不可能得到的利益和知名度。茅盾文学奖的所有获奖作品中,一半以上被改编成影视剧或舞台剧目,畅销的长篇小说为创作者带来了令人称奇的回报。不管“作家富豪榜”可信度如何,那些排名和数字足以超出常人想象。网络空间无论怎样无限延伸,文字仍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交流载体,网络文学因此具有了天然的优势。网络文学作品一旦在网上成名,落地成为纸质出版物,照样获得大量读者。被改变的是文学的格局,分化的是作家队伍的构成。现在,作家成长的路径改变了,你无法知道哪一天会从哪里冒出一个文学的奇迹。传统的文学报刊仍然是作家们离不开的园地,但才华迸发的领域太多了。一个作家很难因为一部甚至一篇的题材、主题或风格声名远扬,成为“著名作家”更难了,但许多事实证明,只要有文学的才华和天赋,证明自己的机会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人们不必担心文学的消亡和衰落,而主要讨论什么样的文学更加纯粹,纯粹与不纯粹究竟有哪些好与不好。还有,就是讨论什么样的文学可以代表中国,可以拿得到世界上让人分享,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应当具备哪些内质。
说不清楚从何时开始,人们议论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话题。似乎是一个标准,一个猜测,一个标志。当然,这种议论也被人不以为然。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文学正前所未有地与外面的世界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关联。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学应当先行,文学应当是基石,如果一国之文学不能以经典的姿态让世界承认,一国之艺术的魅力就无法让不同国家与民族的人真正接受与承认,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就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都知道,文学似乎又有先天的不足,即语言文字造成的翻译之难。这些年来,当代中国不少作家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出版,不少翻译出自于“洋人”之手并开始制造出真正的社会影响。近比如日本、韩国、越南,远比如美英法国,中国作家的作品不再是以社会分析的素材,而是以其艺术性被人接受的。中日韩、中德、中法、中英等文学论坛的举办,扩大了中国作家作品的国际影响。在一些国际书展上,中国文学是突出主题。不看到这些活跃的因素是不客观的。最近,《人民文学》杂志推出英文版,把最新汉语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国外。中国作协八代会上,不少作家也表达了“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愿望。
自然,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交流与沟通,并使中国作家获得更多国际声誉的问题。就此而言,前路正长。我们不能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文化影响力也要时时对等,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提升,需要反映当代中国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没有译介出去的作品。问题在于,缺少大家,难有经典,标志性的人物和作品仍难有公认。而缺少高度的文坛,必然增加走向世界的难度。举个例子吧,《百年孤独》这本影响了中国新时期文学20年的长篇小说,中文版新译本新近在中国书市上热销,让人心生感慨,我们的当代文学作品中,还真找不到一两本这样的作品。这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认为的文学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是语言,最大难点是翻译的说法其实并非实质。
中国文学需要出现一两个神话。现在,已经有了各种因素如言论、出版、发行、改编影视等导致的“神话”故事,但要变成代表中国文学标高,似乎还在境界上有相当差距。制约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并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这里取其一点议论一下。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我以为文学批评界在这方面也有共同参与的责任。现在,一般性的好评文章不少,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大受影响,说句老实话,今天的文学批评在内在影响力上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作家有强烈愿望与批评家交流,很在意批评家的意见。今天,说好话的评论文章并不能激发人们阅读其所评作品的热情。另一方面,有些批评文章抢人眼球,缺少批评的善意,不是以热情的、交流的态度发表意见,而是以冷面的、全盘否定的姿态对待批评对象。批评带给作家的不是创作上的觉悟和促进,而是纯然不能服气的“添堵”。无论“捧杀”还是“棒杀”,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文学景观。如果中国文学总是在这样一种不是在文学“道理”上争鸣对话,而是在互不沟通中非学理地“指责”与“反指责”,中国文学要想打造出能让世界公认和广泛接受的作家作品,难度可想而知。
条件、环境已经具备,剩下的也许就是那句老话了:事在人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