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的兴建会令民众的税负会加重,或者我们要承受更高的通胀,或者要缴纳更多的住房公积金等等。这些分散的多渠道的支出构成保障房的代价。
不过,需要弄清楚的是,在保障房与商品房的竞争中,政府的效率高过商品房开发商的几率有多大。而冷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择市场经济而从,基本原因在于非市场经济的低效率。退一步说,即使政府能够如约提供足量的保障房,那也仅仅从数字指标上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失信于民。但这样的保障房能否满足民众的住房愿望是另一回事。
众所周知,住房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屋概念,涉及到房屋设计、建筑用材、户型结构、地理位置、周边配套、物业管理等复杂多面、细小紧密等系统性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住房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否则过去的筒子楼可以遗芳百世了。即使单论房屋面积大小,保障房就难以满足大部分家庭的需要,更不可能满足人们的终生需求。如果让民众住进类似过去的筒子楼,就以为解决了房地产市场的矛盾,那是天大的笑话。
最后,保障房的分配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不管言语多么漂亮,多么言之凿凿,在现有条件下,要想保证分配的公平、公正,几乎比登天还难。不是说主事人存心添乱,也不是他们缺乏这样的道德境界,重要的是在目前的体制下缺乏可以达成目标的可靠的机制。在此,我们应该谨记哈耶克的名言:通向地狱的路都是用良好的愿望铺成的。
其实,保障房不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办法,更不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出路,只能是权宜之计,用以缓解房价高涨造成的心理紧张。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最终必然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如此,在绕了几年的圈子后,我们还得回到原点:用什么办法保障民众能够用最低的代价买到质量最好的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