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名为“仰天坪国际度假山庄”的房产项目,打着“庐山首个拥有产权并取得销售许可的项目”的旗号,在庐山景区公开发售。该项目包括4栋产权式酒店及十余栋“大宅”,一套面积1200平方米的大宅销售价约为5000万元。销售顾问表示,开发商金城公司经过四五年的公关,才得到庐山及江西省有关部门的审批许可。(7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
无论是该房产项目的开发商,还是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时至今日都在否认该房产项目的别墅性质。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建设处更辩称,仰天坪并非庐山核心景区,属自然保护部门划定的缓冲区,经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有限制开发——但在销售方的宣传中却是“公园景区核心”。
其实,看看那些建筑的样式、面积、售价和定位,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所谓“大宅”,本质上就是景区别墅,且是违建别墅。事实上,是别墅还是大宅的概念之争并无多大意义,更应关注这些违建别墅背后的“人”。
首要的问题是,谁在给开发商违规建别墅群“开绿灯”?房产项目要取得预售许可证,前提是拿到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还要办理其他10多项手续。在“砍一棵树都要经过特批”的庐山景区,建设规模如此庞大的别墅群,难度肯定远超一般房产项目。从规划到公开销售,只要审批环节有一个职能部门严格照章办事,违建别墅都不可能拿到“准生证”。
开发商敢在景区违规建别墅,将属于公众的景区变成“富人后花园”,其中必然大有猫腻。如果将这批被媒体曝光的违建别墅当作线索,按图索骥追查背后的钱权交易和利益输送灰幕,不难将涉嫌违规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一一揪出。销售人员所说的金城公司“经过四五年的公关”,无疑是一封反腐举报信,有关部门不妨彻查一番,究竟是哪些部门或哪些人曾被公关。
从2003年开始,国土部门在9年内已经密集发布5道“禁墅令”,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爆出违建别墅的案例。从杭州西湖到云南洱海,从北京香山到山东泰山,绝大部分风景名胜之地,都曾出现过不少高档别墅项目,这次被曝光的庐山景区,2009年也曾因“私建别墅群”而广受关注。但从以往经验看,有关部门对景区违建别墅的惩处失之于轻,有些违建别墅项目仅被叫停或拆迁,更有一些项目在缴纳罚款之后就“合法转正”了,这正是各地开发商和一些地方罔顾国土部门的禁令,屡屡触碰高压线的重要原因。
有鉴于此,面对此起彼伏的违建别墅乱象,唯有将关注的重心置于“人”这个维度,才能厘清背后的权责关系,进而还原出违规操作背后的腐败链条,为下一步问责奠定基础。值得强调的是,个案查出毕竟只能解决个案问题,只有用制度管权、管事、约束人,提高开发商的违法成本,同时增加官员的违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将“公地”变成“私产”的乱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