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36计 看穿开发商捂盘潜规则 |
作者:star 文章来源:中财网 更新时间:2009-8-8 9:50:55 |
|
招数1拖时间 拿到预售证不开盘 实为储客拉高价格 今年五一之后,楼市进入传统淡季,开发商推新盘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日前二次房贷政策出现调整,也令市场买卖双方进入观望期。为此,不少开发商拿到了预售证却不开盘,而是以"开放样板房"、"装修售楼部"等借口,准备拖到接下来的"金九银十"再推出市场。 新盘:多储两月价涨5000 海珠区某楼盘早在6月底就拿到预售证,开发商却将开盘时间一改再改,由最初的7月开盘变到8月中旬。近日,该楼盘负责人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开盘时间正式定在9月下旬,"我们想多储点客,从上个星期我们做广告后,咨询登记的客人多得超出想象,总共才200多套的新楼盘,不愁卖。" 虽然不愁卖,但开盘时间仍是一拖再拖,受益的当然是开发商。据悉,该楼盘最初开出15000元/平方米的均价,后又改口为18000元/平方米,而现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均价肯定要上到20000元/平方米。 据悉,拖延开盘时间的楼盘多为单体楼的中小开发商,他们在广州项目不多,尽量多赚点是他们捂盘的心态。 旧盘:两月储了2000客户 除新楼盘外,广州很多老盘新货也都以种种理由推迟开盘。在尝到分批销售造就"日光盘"的甜头后,海珠区某大盘升级组团早在今年6月就已开放样板房。据悉,该组团总货量为250套,两个月的内部登记人数却多达2000人。 几乎是10人抢一套房,但开发商仍不满足,原计划本月底正式推出市场,但最近开发商表示,月底正值阴历7月不宜开盘,因此还要拖一拖。 招数2 分期卖 先推少量单位 逐期推高价格 除在前期进行储客外,先推出少量单位来试探市场,也是楼盘较为常用的一种捂盘招数。 社区楼盘分期卖成惯例 一般来说,对于多幢楼盘,开发商均会采用分批拿预售证、分批销售的方法去开发。如芳村板块的某楼盘,共有4栋新建楼宇,如果按工程进度,所有单位均可同时达到预售标准。但该项目却分开两次,领取预售证的时间相差一年之久。同时,首次推货也仅70余套,其他单位则分别在不同时间推出。 位于天河珠江新城板块的某新盘,在今年5月开售时,所拿到预售证的300余套单位中,首批也仅推出100多套,并且分布在不同楼宇的不同楼层上。 单体楼也玩"分期" 除社区型楼盘外,信息时报记者发现,老城区部分货量并不多的单体楼项目,也会采取"分期"销售。如在去年底开盘的荔湾老区某楼盘,首批仅推出位于中低层的部分单位,而22层以上的高层单位则在阳光家缘上显示为"不可销售"。直到今年五一前后才"公开发售"。 同时,据开发商称,由于高层单位景观更具优势,在价格上也平均上调500元/平方米左右。然而,这一分批销售的项目却仅为单体楼,总货量也就200多套。 分期试水属市场潜规则 在记者的采访中,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分期销售、限量推货是开发商的一种销售规则。如上述珠江新城新盘,在首批100余套单位迅速售罄之后,二次推货的价格便上调了1000~2000元/平方米。而上述芳村楼盘同样如此,两期单位均价前后相差达1500多元/平方米,但产品质素却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某楼盘负责策划工作的阿伟(化名)表示,除一些相对较为大型的楼盘,因为受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而真正需要分期开发、分期销售外,其他楼盘基本上都属于一种营销策略。 招数3 假销售 开发商先买后卖 制造热销假象 今年以来,开发商"假销售"现象越来越多,其中"先买后卖"现象更为普遍,即开发商联合中介先买下销路好的房子,制造热销假象,再撤销购房意向和退房;或者是提高价格后再放盘流入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一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过去,仅少数开发商对不超过整个楼盘5%的房子进行"假销售"。而现在,大多数房企都在进行这一手法--表面看起来销售相当火爆,不到一个星期,这些房源再次回到开发商和中介的手里重新高价出售。比如开发商开盘销售200套房源,开盘价1.1万元/平方米,开发商会拿出120套房制造"销售完"的假象。其实大多只付了定金,一个星期之内就会撤销购房意向。有的则是开发商自己冒用他人的身份证办理售房合同,并真正办理按揭贷款。 某知名中介一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退回后的100多套房产,开发商会对只支付定金的房源进行重新销售;而已办理按揭贷款的房子,则再次挂牌到中介,以比合同价更高的价格出售,其中差价足够支付中介的佣金以及"假销售"期间的贷款利息。 有有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自买自卖的"假销售"过程相当复杂,连一些房产数据公司都不能掌握"假销售"的确切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利润空间,开发商就会冒险使用一切手段,这也是今年以来"假销售"现象增加的主要原因。 招数4 烟雾弹 开盘即"售完" 很快又有珍藏版 由于整个房产交易过程是不透明的,有真实住房需求的普通购房者,并不知道单套房子的真实价格。当看到新盘几乎"日光"时,就会不惜高价跟风买入。看准了这种心态,开发商往往会玩一套"开盘即售完"的手段,来刺激购房者赶快出手。 在天河工作的李先生,准备在天河某高端楼盘购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房单位,却被销售人员告知"已卖完了"。李生当时表示怀疑,刚刚推出200多套单位,怎么可能不到3天就卖完?经过向旧业主的多方打探及现场观察,李先生了解到,该盘其实仍有一批货量未售。最后,李生再次找到该盘的几位售楼小姐,通过请吃饭、塞小费等方式,总价200多万元的房子,最终以300多万元的成本价获得。 经纬行研究部经历朱欣苑表示,开发商的这种做法有多种可能:一是内部认购的客户多,对外真的无货可售;二是销售策略,制造热销或缺货的气氛;三是部分单位已被抵押无法销售等。"从李先生的案例来看,不排除是开发商采用的销售策略,目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而记者踩盘发现,开发商经常在开盘当天销售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对外宣称基本售完。过一段时间后,又借销售旺季或市政利好之机,再次推出所谓"珍藏版"单位,售价往往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500~2000元/平方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