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表示,龙头房企近期拿地如此活跃,一方面是由于前期降价策略使得销售持续好转,房企财务状况进一步改善,资金实力增加,急于进行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土地财政及房地产行业依赖较深,通过加大推地力度,尤其是增加优质地块的推出,可增强对品牌房企的吸引力,增强了企业拿地意愿,以此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
近期,房企大佬动作不断。拿地、上市等大手笔的出现也着实搅动了市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房地产市场被证实回暖,但仍处楼市调控和反调控的博弈期内,作为行业风向标的房企大佬在此时选择出手,预示着什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博士邹琳华表示,这只是房地产龙头企业出于战略考虑而进行的逆周期选择。也有专家认为,未来的政策和金融环境都不足以支撑目前庞大的房地产行业规模,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行业风险也不容忽视。
就在上周末,金地集团宣布斥资16.54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星狮地产(中国)有限公司超半数以上股份,成为后者控股股东,由此达成在港借壳上市目标。几乎与此同时,万科集团在短时间内集中购入多幅地块,其相关负责人更发出“不差钱只差地”的豪言壮语。
对此,邹琳华分析认为,龙头房企如此活跃,一方面是由于前期降价策略使得销售持续好转,房企财务状况进一步改善,资金实力增加,急于进行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土地财政及房地产行业依赖较深,通过加大推地力度,尤其是增加优质地块的推出,可增强对品牌房企的吸引力,增强了企业拿地意愿,以此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
然而拿地、上市、战略布局只属于少数房企的“盛宴”。今年早些时候,杭州金星地产和锦绣天地相继宣告破产;近日,广德业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破产案也已被广东顺德法院正式受理;在西部某省三线城市,因房屋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出现大幅下滑,导致部分资金少、实力弱的房企出现资金断档,对此,相关部门已发出加强风险防范的警示。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分化加剧态势,分化加剧表现在城市分化、企业分化,在企业分化中,专业度高的企业优势明显,未来市场发展空间也较大。
由于事关改善民生大局,中央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依然较为坚决,因此在市场化间接调控手段与行政化的限购、限贷等直接干预措施相互叠加并继续进行时,市场走向大规模行业洗牌也就不可避免。
行业面临洗牌,大佬日子也不好过。即便房企龙头企业仍通过购地表现实力不俗,但这种实力主要通过前期降价去库存获得。不过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库存周期差异较大,虽然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已经进入去库存周期,但许多三四线城市房屋销售仍处低谷,因此,房企一时销售状况的好转,并不意味着市场整体销售状况的转好。
此外,调控的持续,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将导致产业外资本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出现逆转。即便是上市后,房企“找钱”的难度依然很大。据记者了解,即便是眼下部分民间资本较为充裕的地区,房企通过民间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所付出的成本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有业内人士提醒,房企的发展模式是否与国家调控方向一致,以及现金流的稳健性,抵抗周期性市场调整的能力,都将成为房企生存的至关重要因素。对于近期房企大佬逆周期抢地行为,一些专家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近期房企掀起的拿地潮必将形成企业规模扩张趋势,扩张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高存货以及较高的资金投入。在一贯以追求资金高周转为特征的房地产行业,需要花费大笔资金的土地储备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邹琳华也建议:房地产龙头企业应以品牌和质量而非扩张土地储备来实现价值的提升。
其实就在房企大佬掀起拿地热潮的同时,房地产行业也出奇一致地被曝出“质量门”丑闻。无论是“毒地板”还是“纸板门”,在损害购房者利益的同时,也影响到企业形象,并带来企业的信任危机。因此,与其加快扩张步伐,不如提高品质赢得顾客,才是增强生存能力的上上策。
房企仍面临房地产市场化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也面临去库存与去杠杆化的双重压力,这将推动房地产行业洗牌走向纵深,也将让房企“大胆举动”面临更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