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又涨了”8日上午,北京大量购房者聚集在京通快速路南侧一小区门口,抗议小区开发商捂盘。购房者王律师说,今年6月初,小区开发商对社会广泛宣传,称花2万元购买一张“魔方卡”可抵3万购房款,吸引购房者对该小区二期11、12号楼交意向金进行排号。王律师称,当时开发商承诺,该项目在今年7月4日开盘,开盘均价每平方米10500元,最高价不超过每平方米11000元,开盘当天采用现场摇号的方式选房,交房时间为2010年10月。但在6月底,开发商以交意向金的购房人太多、无法保证大多数人选到房为由推迟了开盘时间。
“7月底,开发商又通知,开盘时间定在8月7日,但开盘均价却涨到了每平方米1.3万元,摇号方式也改成了网上摇号,交房时间变成了2011年5月。”另一名购房者刘小姐说。
根据亚豪机构和搜房网数据研究中心等多家统计机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的500多个在售项目中,约有六成以上已经出现捂盘迹象,在如坐“直升机”般飙升的涨价潮中,众多项目纷纷出现“观望”态势,在卖与不卖、涨与不涨间彷徨难决。
“半个月前售楼处就通知购房人准备首付款,现在预计房价已经从12000元/平方米涨到了15000元/平方米,为什么还不开盘?”从5月份便盯住西四环某楼盘的李先生等了两个月,不断催问下开发商的答复却是,“开盘时间还未最终确认,什么时候拿到预售证了,就什么时候开盘。”李先生介绍,一个月前该楼盘的销售人员通知说项目即将开盘,还让准备好首付款,可随着近期房价的上涨,开发商再次回到了捂盘模式。“开发商确实有意捂盘并提高房价。”
记者从北京市住建委了解到,从7月2日开始,北京市住建委就启动了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月行动,加大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按期开盘、不进行网上认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顿力度。截至7月13日,已对25家今年6月份新开盘的在售楼盘进行了执法检查。并根据房地产投诉监管平台投诉和媒体曝光情况,约谈、告诫了1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北京市住建委承诺,对于确实存在违法行为、违规行为的企业,一经查实以后依法严肃处理。
房地产企业信任危机背后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处于社会舆论风口浪尖的房地产业,却让我们时常听到民众的怨声。可以说,当前,民众对房地产商的社会责任出现了极大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背后呢?
一位熟悉内部规则的房地产界人士透露,一些房产企业会采取以下招数来欺骗顾客:拖时间——拿到预售证不开盘,实为储客拉高价格;分期卖——先推少量单位,逐期推高价格;假销售——开发商先买后卖,制造热销假象:今年以来,开发商“假销售”现象越来越多,其中“先买后卖”现象更为普遍,即开发商联合中介先买下销路好的房子,制造热销假象,再撤销购房意向和退房;烟幕弹——开盘即“售完”,很快又有珍藏版:由于整个房产交易过程是不透明的,有真实住房需求的普通购房者并不知道单套房子的真实价格。当看到新盘几乎“日光”时,就会不惜高价跟风买入。看准了这种心态,开发商往往会玩一套“开盘即售完”的手段,来刺激购房者赶快出手。
“利益!”在分析“捂盘”的原因时,业界人士用这个词解释。即便捂盘需要付给银行更多的利息,但倘若楼价处于高位运行,银行利息在利润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捂盘”一个月,开发商也许仅需要付出几万元的利息,而得到的却是数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利润收益。
除了推迟开盘、分批销售等捂盘形式赚取楼价与银行利息之间的差价外,开发商利用自己人先买下房子,再通过放盘流入市场,也能大赚特赚。
法规和企业自律并重
“众所周知,商品房作为特殊的消费品,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被全社会所关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同行业的信誉,更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在人人都知道,捂盘惜售助长了房价上涨,表明了企业毫无社会责任感,这种现象要遏制。”中央政法大学夏家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果断出台调控手段,或者对过去已有的调控手段进行修正,加大打击捂盘惜售的力度。”
为打击捂盘惜售,热点城市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日前,京沪两地相继采取措施,打击捂盘惜售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北京还具体要求售楼处公示拟售均价和拟定开盘时间。但《通知》中规定的售价、拟开盘时间等重要信息仍被部分开发商“躲猫猫”了。
“开发商分批卖、少量卖,延长销售时间,制造热销景象,为的是实现短期内频繁涨价。但是,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虽然量价齐涨、明显回升,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还在恢复过程中,市场回暖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旦房价在短期内上涨过快,必然导致购房者新一轮观望,成交量出现调整,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开发商自己。”一位业界人士表示。
“对于一个合格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建房售房开发楼盘首先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尤其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只有双赢和多赢才是发展之道。作为开发商,在全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刻,尤其应提倡加强房地产行业的自律和对企业自身的严格要求。”夏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如果还在局限于眼前利益而失去长远规划,无论推广的概念再花哨,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市场,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
(作者:高志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