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生产模式变迁

  现代的诱惑性“生产—传播—接受”机制

  现代的诱惑性“生产—传播—接受”机制,是文学商品化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中国当代的文学商品化,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此后,文学的商品属性日渐显露,这对于当代生活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文学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特别是新型符号生产中对这两者的改写。

  物质意义上的文艺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因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具有“交换价值”,人们可以占有它、消费它。而这种产品形式之中包含的精神属性,或者说是一套各种文学要素组合而成的、可以接受和交流的审美形式,使其同样具有“使用价值”。这种有用性或“功能”是由产品内部结构要素(美学规则)呈现出来的,没有这一点,文艺产品就只能是赤裸裸的商品。事实上,在符号生产、传播、消费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对等,导致产品的“有用性”贬值,而“符号”价值增值。物质生产领域是如此,精神生产领域也是如此。于是,审美变成了快感消费;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意义和价值的复制和再生产。其中一个关键程序,就是符号自身产生的诱惑机制。诱惑机制的最初动因是解放,但它最终也指向了控制。

  我们发现,在商品逻辑的支配下,文艺的双重属性,即它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已经逐渐简化为单一的物质属性。当文艺由“物品”变成“商品”的时候,当它由“审美劳动”变成“商品生产”的时候,当它由一种产生“使用价值”的社会劳动,转变为产生“交换价值”乃至“剩余价值”的符号生产的时候,文艺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就变得疑问重重。文艺产品的审美自足性正在逐步丧失。在“交换价值”支配的文化背景下,一切价值都在力图走向某种“无差异性”,以便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于是,所有的价值及其相关的词汇:自由、苦难、正义、美,都失去了它们应有的语义。在这种语义(词汇)逻辑与市场交换逻辑不断磨合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漠视使用价值(词汇应有的语义)。因此,商品价值的二重性:符号民主和价值危机,成为今天文艺生产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今天的文艺创作中,“数量”代替“质量”,成了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复制品代替了原创品,消费和娱乐替代了审美和思考,对图像蒙太奇逻辑的狂热替代了对历史逻辑的连续性关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创造性的审美创造产品不断地遭到稀释、拼贴、重组,人们在这种符号重新组合的游戏中狂欢。这就是服从市场“他律”原则的商品交换价值替代使用价值的结果。就文艺产品而言,它的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取代。与物质生产领域和商品再生产领域不同的是,在精神生产领域,这种替代的一个重要中介,就是将物品和商品变成符号,将“剥夺”变成“诱惑”,将“需求”变成“欲望”,将供求关系的辩证法转化为“欲望和诱惑的辩证法”。文艺产品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边界,几乎完全消失在符号体系自身的游戏之中。

  与此相应的是文学作为一种“符号商品”产生的诱惑机制。在各类媒介中,我们每天都能够看到花样翻新的符号商品,它们试图用技术美学取代意义和价值。人们在被超量生产的符号商品窒息的同时,既来不及仔细甄别这些蜂拥而至的文化商品的质量,也没有能力判别它的价值所在,从而被一种阅读消费的时尚所控制。在这里,新型的文化商品,以它不断更新换代的新奇形式,以及数量上的迅速增殖,模糊了人们的评判标准。

  文化产品变成符号商品之后,它原有的意义系统被符号展示价值或商品交换价值所替换。一个常见的错误判断是:文化产品自身的美学价值还在那里,人们通过消费能够得到审美享受。人们误以为,物质生产是因,商品利润是果,忽略了“利润-资本”逻辑对“生产-创造”逻辑的置换和颠倒,更忽略了“符号-诱惑”逻辑对“生产-需求”逻辑的置换和颠倒。

  传统物质生产是建立在需求逻辑上的,现代商品生产是建立在利润逻辑上的,而当代“符号商品”生产的“诱惑逻辑”,显得更为特殊,它通过掮客般的广告、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激起人的欲望:占有的欲望、趋同的欲望、保险的欲望等。同时,这种诱惑机制,将欲望“叙述”成需求,并成功地诱惑了人们的欲望。所以,符号生产逻辑,是通过诱惑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可以称之为理论的“后马克思时代”。

  鲍德里亚曾经描述了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交换价值体系”的谱系:1.前资本主义时代交换的只是剩余产品,大量的产品在商品领域之外。2.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生产都在交换之中。3.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就是将一切都变成商品,德行、爱情、良心、知识、美,都变成买卖的对象。鲍德里亚认为,针对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依然采用第二阶段的术语(商品、货币、剥削、利润、剩余价值)进行商品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没有发现,或者说还没有面临“形式-商品”向“形式-符号”的转变,因而,无法完成从“商品政治经济学”向“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转变。与商品和剩余价值相比,符号自身并没有恶意,但它比前者“更具极权主义色彩“。符号操控是“利用符号能生产出意义和差异的能力,比起利用劳动力来更为根本”。

  诱惑性“生产—传播—接受”机制中的阅读

  诱惑是符号生产的秘密,也是当代文化商品的秘密。消费欲望是产生利润的前提,诱惑技巧就是新型生产技巧。最具诱惑性的无疑是图像、声音、躯体语言,以及能够再现这些语言的其他符号系统(比如文字)。最具这种欲望符号生产能力的人,无疑是获得资本和权力的传统文学艺术生产者,还有当代都市的新型符号生产者。揭示这种利润逻辑和诱惑逻辑的生产和流通机制,是对文化商品进行价值评判的基本前提。问题在于,文化的符号生产及其利润逻辑,使得文化的真理价值处于昏死状态。诱惑和欲望的形象伴随着资本增长的喜剧,像一个活跃无比的戏子,在社会的前台不停地狂舞。整体性消失了,结构破碎了,意义暧昧不明了。生产和需求逻辑被交换和诱惑逻辑所取代,一切有意义的事物都返回(退回)到符号领地。在符号系统中,诱惑消除话语意义,并且使话语偏离真理。于是,符号(文字、图像、声音)被抽空了,俨然成了一个“价值中立”的地方,一个意义的空档。

  在这样的前提下,文学接受的重要形式的“阅读”,就不再是纯粹的审美阅读了。本来的个人化行为变成了一个公众化的阅读仪式,书籍成了集体阅读仪式的中介,也就是公众消费的一环。这种“仪式”,将个人化的行为排斥在外。特别是在媒体和广告的作用下,“个人性”受到公众趣味的压抑。有人认为,这种对个人化的排斥和压抑,缓解了经验对心灵的过度冲击,因而既维持了一种公共价值,也阻止了幻想狂和梦游症的产生。因为幻想狂和梦游症患者,常常是那些极端个人化的、排斥集体经验的人。作为公众活动的“集体仪式”,就是对这种导致精神崩溃危机的修补和抑止。然而,这种排斥和压抑的另一种结果,是个人经验不断地让位于公众经验。阅读什么?消费什么?一切都由媒介中的公众趣味决定。最终导致人们对文学商品的消费,成了随从公众趣味的强迫性重复。个人越是无足轻重,焦虑心理越严重,就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个人消失导致的焦虑症,只有在彻底放弃个人性,彻底随从公众趣味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短暂的缓解。当个人的心理节奏完全受控于市场运转节奏的时候,集体官能症就产生了。市场规则只考虑“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畅通,只要能促使这个环节畅通的,都是合理的。如果法律不禁止的话,色情、暴力、污秽,一切能让人成瘾的东西,会成为刺激市场流通的因素。

  这就是文学阅读由审美转化为“阅读瘾”的过程,“成瘾”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中的反压抑机制操控的结果。成为“瘾”的对象,就是那些人们在理智上认为不必要的东西,或者那些能让人丧失自我、不能自控的东西。越是理智上拒绝、禁止的东西,越有可能成为“瘾”的对象。在社会文明规范中,这些容易成瘾的东西,通常都是属于禁忌、压抑的范畴。还可以将“瘾”的内容具体化:能强烈刺激神经系统或者兴奋中枢的物质(毒品、酒、烟),能充分展示低级肉体能力的因素(暴力、色情),能激发原始好奇心的悬念(怎么啦?后来呢?),以及相关的重复性悬念(抑制与反抑制之间的不断重复)。“瘾”,看上去是一种个人的生理表现,实际上是对社会压抑的恶性重复,因此具有了社会内容。它既在社会之中,又似乎游离于社会。在一个消费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时代,它以一种“市场消费官能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的消费仪式中,那些貌似正常的“强迫性重复”行为,也就是“瘾”,随处可见。它会以各种隐蔽的、乔装打扮的形式悄悄地出现。在阅读领域,从早期的武侠小说到爱情小说,进化到今天的青春小说、网络小说的“瘾”,使得阅读成了一种身体行为,它抵制和阻碍着其中的意义追问。文学生产商抓住的正是这种阅读心理,以此作为文学生产的基本指导方针,使得 “生产—传播—接受”的渠道畅通无比,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病态的“集体癫狂症”。

  新生的自发性“生产—传播—接受”机制

  新生的自发性“生产—传播—接受”机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之所以说是“自发的”,是因为它既不受制于传统的指导性“生产—传播—接受”机制,又在试图摆脱现代的诱惑性“生产—传播—接受”机制,甚至不接受文学教育的引导而自发地形成的。这种新机制的生成,首先是以青年亚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网络和多样化的小型社交群落为媒介,以反传统文学体制的审美趣味和现代商业体制的审美趣味为己任,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趣味。这一群体主要是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已经走向社会并参与当代文学生产的“文学青年”,他们已经成为文学的主要受众,并将成为新的文学生产的主力。其中最显著的例证是近年来出现的“小清新”,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阅读方式、审美趣味和对文学市场的取舍。他们看上去温文尔雅,并无一般意义上青年亚文化的反叛性或破坏性,但是,他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是具有颠覆性的。

  “小清新”的对立面是“重口味”。“重口味”是他们的父兄辈所迷恋的东西,例如“愤青”们所迷恋的革命文学或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小资”们所迷恋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等。“重口味”的审美经验,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后果,其根源主要来自西方,如批判现实主义、现代派文学、后现代主义等。被视为“重口味”的有:悲剧性的残酷经验、超越个人经验而指向社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批判为根底的政治情结、对现代异化经验表达无休止的探索等等。

  “小清新”更迷恋东方式的审美趣味,迷恋具有古典文学风格的文字,如迷恋汪曾祺和张爱玲的文字、台湾作家的作品、安妮宝贝的文字,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文学,特别是“物语”文学等等。他们认为这种文学形式是纯粹审美的,而非工具性的;是清新的,而非重口味的;是可以缓释生存压力的,而非徒增烦恼的;是属于“治愈系”的,而非“伤害系”的。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词汇、细节、情节和结构,也就是新的文学产品的内在特质,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小清新”一代审美趣味的重大变化,包含着对被西方启蒙文学排除在外的东方古典趣味的回归。与此同时,他们的文学生活,包括写作、阅读和交流,并非单纯地、封闭性地属于文学,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如,由文学阅读兴趣的变化引起的对影像文化趣味的特殊选择,包括对他们个人行为方式的支配,如服饰的变化,热爱自然、主张低碳环保,对时尚的淡漠、对奢侈品的抵制等等。尽管目前这一类型的文学生产还少见代表性作品,但其中无疑包含着新的发展趋势。年轻一代对文学的取舍,是未来文学生态发展的重要根据。

 
家园快报 楼市行情 政策关注 购房理财
.
2020年安徽省房地产高品质发展论坛 暨三棵树
2020第七届中国·安徽建筑行业供需对接交流
中环控股“登陆”香港主板 股价气势如虹涨逾
合肥出台新办法规范物业收费
安徽明年计划改造1000个老旧小区
首届安徽省房地产行业毅行比赛圆满结束
首届安徽省房地产行业室内篮球赛圆满落幕
首届安徽省房地产行业羽毛球赛圆满落幕
安徽省房地产商会联合克而瑞权威发布安徽省
安徽省房地产商会第三次会员大会暨十周年盛
房企近4年最严峻的生存大考:融资额创新低
土地市场陷“保钱袋”与“防库存”两难
“房闹”考验开发商、业主契约精神
楼市一夜入秋二线城市打折促销增多:合肥楼
当巨头只求活下去 悲观情绪浸染地产业
合肥装修备案调整!物价局曝光最新定价方式
40年见证 合肥市城乡居民住房变化
6月70城房价总体平稳 央地联动楼市调控持续
合肥:“组合拳”整治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安徽:前4月商品房销售和新开工面积增速“
房地产税试点加快,专家建议深圳杭州海南先
合肥回应购房“刚需35岁限制”:必要时进一步
官方发布!合肥新建商品房摇号细则出台!
合肥楼市新政落地——二手房限购区域确定、
4月15日正式实施!合肥商品房交付全面推行“
农业农村部:严禁城里人利用农村宅基地建别
深圳:离婚房产给无资格一方,3年内不能买房
因城施策,杭州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城市群内落户资格互认来了!这两个城市先下
合肥非住宅改租赁新规 9月起实施 可改民用水
如何判断购房的最佳时机
买房什么时机最合适? 开盘当天往往最优惠
买家办房贷遭遇霸王条款 提前还贷要付3%违约
购房指南之冬季买房:冬季购房的七大好处
80后年轻人月光族应该如何置业买房
购房贷款提前还清后还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二手房装修的十大技巧 打造省钱温馨好家居
年底提前还贷要灵活掌握 享受七折利率别太急
买房前后多担忧 购房小贴士教您如何避免吃亏
降息后1月份房贷不降反升 可向银行索取月供
↑ 图片新闻
↑ 热点新闻
·恶意竞标、强揽工程等问题突出 住建部要求:
·正在建设的合肥五大重点片区 每一片都值得期
·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5城政府负责人
·住建部:保持房地产调控定力 着力解决新市民
·报告称房地产行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过渡
·调控风暴不停 中国炒房客迎来四大“坏消息”
·合肥市今年住宅用地集中出让 供应量不得低于
·楼市去化艰难 南昌市政府出手“自救”
·严查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监管风暴扩至“新一线
·主管部门督导沪深楼市,“房住不炒”定位进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