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上涨,一批“地王”隆重登场。就在无限风光的时候,“老地王”晚景凄凉的现状也被人挖了出来。根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上一轮房价上涨中诞生的“老地王”,如今大多无力继续开发,只能以赔钱退地的方式草草收场。
一边是“老地王”壮志未酬,凄惨出局,一边是“新地王”不顾风险,前仆后继,对前车之鉴视若无睹,坚持“拿自己的地,让别人无地可拿”。“地王”交替出现,颇有点“长江后浪推前浪,地王死在沙滩上”的味道,只是让人纠结的是,一向注重控制风险的企业为何非要上演这出“飞蛾扑火”的好戏,为何明知山有虎,而偏向虎山行?这值得深思。
笔者以为,导致“地王”倒而不绝的原因,首先在于市场刚性需求的存在,让房地产行业成为资金高地。投资商们纷纷将大笔资金扔进房地产市场,以求投资回报率达到最大化。这样一来,稀缺的土地资源就成为众虎逐食的香饽饽,尤其是黄金地段的土地更是千金难求,因此哪怕存在巨大风险和泡沫,哪怕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房产商们也只能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导致各地“地王”不断出现。
此外,更重要的是,“地王”虽然晚景凄凉,结局悲惨,但“地王”的子子孙孙们却福荫绵长,赚钱有方,足以弥补开发商在“地王”上的投资损失,这种“东边不亮西边更亮”的获利模式,也许正是“地王困境”的症结所在。一些研究者指出,部分开发商存在故意推高“地王”地价的嫌疑,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真正获得“地王”的开发使用权,而仅仅是借此推高周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希望通过水涨船高的方式,带动周围楼盘的销售。一旦得逞,开发商就能从中大量获利,到时候“地王”本身已变得可有可无:地价上涨,再赚一笔,固然欣喜,即使无力开发,赔个几千万元,退地了事,也无关大局。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赚钱方式,也可谓苦心孤诣了。
那么,就没有方法制约这种炒作“地王”的行为吗?其实不然,契约社会任何违约行为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本身就是对约定双方的制约。土地租让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的法律法规能够再完善些,对违约开发商的惩罚能够更严厉些,让所有违约者都能感受到“钻心之痛”,相信“地王困境”才会少掉很多。(王志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