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锦涛主席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不可否认,由于此前保障房建设缺位,导致当前保障房的供应力度仍显不足。未来一段时间,保障房建设仍将是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可增加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给,又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性住房周边的宜居程度,进而有利于提高住房福利水平。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居住成本,吸引劳动力流入,从而稳定和扩大城市劳动力队伍,为城市产业供给充足且较低成本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通常与周边基础设施的改善相并行,这有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
但是,在“十二五”规划以前,地方政府缺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动力。第一,在房价快速上涨背景下,供给保障房用地会减少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第二,中央拨付的建设资金有限,大部分建设成本需地方政府承担,同时偏低的收益率导致融资困难。第三,一些地方政府不愿实现较高的住房福利水平,以免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涌入,降低人口素质并增加财政负担。
显然,偏低的住房保障率降低了城市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今年以来,在中央设定的保障房建设任务之下,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调整思路。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的城市,当地政府切实结合实际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目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待住房福利问题,形成了加快保障房建设提高城市住房福利水平的内在动力,并积极探索有效加快保障房建设的实践方式。
黄石是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地方财力相对有限,其正处于由重工业向轻工业以及服务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城市中有大量居住条件极差的棚户区。2009年,黄石市城区所属各社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上的永久性房屋共有20.96万户;城市棚户区房屋总计1.2万户,面积为55.25万平方米。整个城市的土地资源较为紧缺。
作为国家住建部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的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和开发性金融支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双试点”城市,黄石在保障房建设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以“一个篮子归并”的方式,协调城市土地利用,实现空间优化。黄石将原国有直管房、已交付的廉租房、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自管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在全部清理后转换归并为公共租赁住房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全市保障产品只有一种,政策只需一套。进而通过统一的公租房建设来解决城市空间调整中最紧要的旧城棚户区改造任务,对棚户区居民采用“异地安置”的方式,盘活优势区位土地资源,有效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与调整。
第二,公租房不仅致力于满足老工矿业形成的棚户区居民的安置需求,还着眼于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黄石在优先满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需求、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计划逐步向新生代、城市夹心层家庭、外来务工人员覆盖,旨在为该市着力发展的服务业吸引并留住人才。
第三,建立公租房投融资平台——众邦城市住房投资有限公司,统筹土地和资金资源,保障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项目的顺利推进。当地政府将全部的保障房资产,以及棚户区改造的腾退土地等具有升值空间和保值功能的优质经营性资产均注入该公司。众邦公司借助地方政府信用,再加上有政府补贴的租金作保证,可较为便利地通过向金融机构争取优惠贷款和积极引导多方资本参与等两大途径进行融资。此外,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后期社会资本的引入预留了政策接口,甚至还可能通过公司上市的方式为保障房建设和运营筹集更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