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快餐店‘蒸发’了,我的储值卡里还有80多元钱呢。”前天上午,合肥市民程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电话962000称,自己在宿州路一家名叫“筷饭碗”的快餐店办理了储值卡,现在这家店却消失了。
前天上午,记者按照程先生所反映的地址来到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口,路口东北侧2楼原来就是“筷饭碗”餐馆,此时已经“改头换面”成了另一家餐馆。“肯定有很多其他顾客跟我一样。”程先生一筹莫展地说。
当日下午,合肥市消费者协会一位朱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反映此类问题的消费者比较集中,“大多是健身、美发行业的,餐饮的少一些。”而程先生这样的受害人该怎样维权?该工作人员直言不讳称:“很尴尬。”据介绍,企业一旦注销,消协就无权过问。如果企业行为构成诈骗,可由公安部门立案调查。“但事实上,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例并不多,消费者维权成本也很大。”该工作人员称,大多都不了了之了。 本报记者 韩友升
相关新闻
办卡后就“变脸”
专家教你咋应对
如今用预付卡方式进行消费已经非常普遍,它不仅方便快捷,商家还常附带种种优惠条件。但也有一些商家在消费者办卡后立即“变脸”,让消费者蒙受损失。省消协专家近日就此支招,总结了预付卡消费中的几大“把戏”。
服务态度“两重天”
案例:郭小姐在某美容中心购买了5000元美容卡,使用几次后发现店家服务态度越来越差,预约也总推脱说没时间。
专家支招:办卡前后商家态度“两重天”,违反了《合同法》关于“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规定。面对较大金额的预付卡,在办理之前,消费者应先了解经营者是否合法、市场信誉如何,选择口碑较好的正规商家来办卡。
提高门槛取消优惠
案例:高女士在某超市购买热水瓶,本应享受九折,使用预付卡却仍按原价收费,超市称使用现金才能享受折扣。
专家支招:办理预付卡大多都是为了享受优惠,但有些商家却暗自给预付卡消费设置门槛。消费者首先应该在办卡前查明相关合同条款,尤其是里面的附加条约;其次,不要轻信广告和商家的口头承诺,最好和商家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卡的使用功能并索取发票,这样发生纠纷时也好有据可查。如果发现商家违反合同,要敢于提出质疑。
办卡之后就玩失踪
案例:黄女士为女儿办理了一张超市预付卡,卡内还剩4000元左右,最近去消费时发现该超市已搬家,不知去处。
专家支招:店铺停业、老板“失踪”是近来预付卡纠纷中的一大重点,对此,消费者办理预付卡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连锁店,就算其中一家店“蒸发”了,总店和其他分店也还在,不至于找不到人;其次,最好不要一次性充值太多,充值越多风险就越大,消费者应量力而行、理性消费。而一旦发现商家有“失踪”的征兆应及时向消协、公安部门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