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6岁的私营业主周先生把家安在金都·华府,虽然城外有别墅,自己也有能力买其他房子,但对周先生来说,现在住的地方别有一番意义:如今脚下的花园便是自己40年前住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雄镇楼一带是棚屋区
1亩地里的院落成“豪宅”
对周先生来说,居住条件其实一直不是个大问题,而且相比一般杭州人来说,要好不少。
40年前,上小学的周先生搬进了有10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这是父母在自己家的地里盖的。地在雄镇楼(现在的候潮路附近),有1亩左右,除了平房,还有相当充裕的空间充当花园供孩子们玩耍。对周先生来说,这块四周用围墙围起的土地,是他童年记忆中最充满乐趣的地方。
“当时这里算是杭州城的边缘地带,再往南就都是田。我的家在周围邻居中已经算‘豪宅’了。”周先生回忆说。的确,上世纪60年代的雄镇楼一带,几乎就是个棚屋区,许多人家还住在用土墙搭的房子里,那土墙颤颤巍巍,雨稍微大一点墙都有可能塌了,在这样的房子中间,周先生家的独立院落就显得鹤立鸡群了。“说实话,按照现在的标准,当时的居住环境实在是不太好,不过对很多人来说,有地方住就不错了,人们似乎也很适应这样的环境。”周先生说的是旧时杭州城南的面貌。在雄镇楼附近,当时的大工厂——东南化工厂就坐落在上仓桥,让这一带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化学原料气味;城站就在不远处,几条铁路横穿过整个区域,每当有火车经过,轰鸣连同震动随之而来。
周先生在这1亩左右的土地上一直生活到2002年,对这地方格外有感情。
完成学业的周先生进了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单位上班,单位也分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宿舍给他,但对他来说,自家那带院子的“独栋别墅”显然更舒适。“差不多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在原来平房的基础上,又盖了一层,这样就成了一栋两层楼高的‘别墅’了,光屋子的建筑面积就超过了300平方米,相当宽敞。”有闲情逸致的周先生还在院子里种上花花草草,把自己的1亩小天地布置得颇具野趣。“当时一下班,就摆弄花草,院子里堆满了我种花的盆子。这个院子陪我过了三十多年,也是陪伴我的孩子长大的地方。”即便现在这个院子已经不在了,仅凭一张照下院落一角的照片,周先生都能够把整个院子的每个细节描述出来。
旧城改造告别自建房
租屋三年再回雄镇楼
随着时代的变革,上世纪90年代末,杭州的旧城改造工程也进行到了城南地区,周先生家面临拆迁。
告别了自己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周先生一家经历了四散租房的过程。“原先,我们的独立院落可以容纳我父母、我的家庭以及我姐姐一家,后来房子拆迁了,虽然政府答应我们可以回迁原址,但在回迁安置房没有建好前,我们不得不出去租房。”周先生带着父母在南肖埠租了套房子,面积不大,只有60平方米左右;而姐姐一家则举家“移民”到了城西,成为城西最早的一批居民。
“拆迁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单位,自己组建公司做生意了,所以经济上还算宽裕。我曾经在南肖埠买了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二手房,但面积实在太小,容不下一家5口人。我也考虑在那一带买大一点的房子,可非常难找,不是房龄太老,就是户型结构不合适。我姐姐在城西住得也不太习惯,因为当时城西的配套和交通都不太成熟。最后,我们决定还是搬回望江门、雄镇楼一带,也开始了看盘的过程。”2005年,周先生先后看过钱江新城、复兴板块一带的新建楼盘,这些楼盘销售均价1万元/平方米左右,在当时来说是名副其实的豪宅,但终因户型结构等原因没被周先生挑中。
“真的很巧,有一天我穿着睡衣开车出去看盘,经过正在建的金都·华府就进去了,这个楼盘中间花园景观的所在地,就是我家原来的那1亩地。”也许是对这块地的感情,也许是房子的户型结构真的让周先生动心,几乎是看了一眼,周先生就选中了10号楼的一个单元,当时金都·华府的售价是11200元/平方米。“其实不是乱选的,搞了这么多年建筑,我算是个内行。付定金前我看过他们的工程现场,当时零平面以下都已经造好,质量有一定保证。”随后,周先生又在同一个小区给父母、姐姐各自买了一套房子,“这样我们一家又能像以前那样住在一起了。”
(作者: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