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增速应有所放缓
《华夏时报》:有分析认为若货币政策宽松,则房价必然上涨,货币政策收紧,则房价下跌。目前楼市泡沫未破裂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出于刺激经济的考虑,令货币政策一直处于宽松状态。你怎么看?
郭田勇:由于我国政府投资效率低占用货币量大,多年大量的贸易顺差迫使央行通过大量收购来控制汇率大幅升值,以及银行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都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长期来看,过快的M2增速对我国房地产泡沫和通胀构成很大压力,M2增长过快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尽量降低M2增速。我国现在多重融资方式都在发展,银行信贷比例在不断降低,未来需要让M2增速适当放缓,这样对宏观经济形成通胀、形成泡沫的压力就会降低,才可能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目标。
此外,房地产调控要以结构性、针对性或差异性的调控政策为主,不能形成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全绑架货币政策的局面,要为货币政策调控释放空间。对于短期资本冲击的应对主要是不能让其形成同向的一致性预期。因此,货币政策需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以防止经济本身出现明显漏洞,从而给各类投机资本提供较大的可乘空间。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有央行官员前不久表示,通胀是当前宏观经济最大风险,控制通胀是当前宏观调控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认为要控制通胀,货币政策宜冷不宜热。你怎么看?
郭田勇:就货币政策调控而言,我认为今年还应尽量降低M2增速。十八大报告中称,“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对于这一目标而言,目前很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年M2增长速度过快。长期来看,无论对我国房地产还是通胀都构成很大压力。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进一步鼓励包括债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降低M2增速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当然,对风险我们要有一些前瞻性的分析。我们不能把它看得太大,比如银行理财整体资金运用所产生的收益是完全能够覆盖成本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潜在风险,比如说债市现在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出现企业违约等问题,可能会有地方政府干预不让违约的情况发生,用遮盖风险的方式来发展债市,反而会使得风险积累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发展多种融资方式的时候,不能忽视风险,同时要对风险有一个合理评价,这样才能使金融体系更加富有弹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目标。
推进利率市场化须加快步伐
《华夏时报》:从目前投资和消费预期以及宏观经济复苏态势来看,货币政策改革层面我们将可看到怎样的姿态?
郭田勇:今年的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基调也是要给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创造一个适度的、稳健的货币环境。影响国内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的因素包括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外生因素是非可控的,所以改革就成为国内经济包括货币政策的关键,考虑到内外的双重不确定性,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低一点可以为我们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腾挪出更大的空间。
利率是一种资金价格,应该由商业银行和市场中各投融资主体自己决定,而央行却利用升降息的方式调控货币政策,这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因此,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成为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率市场化包括汇率市场化,在2013年应会进一步向前推进。非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的激烈竞争是非价格竞争,只有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才会真正重视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向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这也是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完善的必要途径。当然,利率市场化需要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式防范系统性风险。
《华夏时报》: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今年金融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可能是什么?
郭田勇:我认为中国未来深化政府职能管理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在银行调研时我曾问过银行方面,你投资政府平台,假如政府财政没有担保,完全把这个项目给一家民营企业来做,跟政府没关系了,银行是否还愿意放这个贷款?银行方面的回答是否定的。所以说,正是因为政府跟这些商业项目剪不断理还乱的“脐带”关系,银行才投放了大量的贷款。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银监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控制更为严格。但是,去年地方债发行了8000多亿元,感觉很多地方政府开始把风险从银行通过债券市场朝资本市场进行转嫁。
因此,从投资角度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接力棒”从政府交给民间资本和企业的手里。只要能够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项目,政府就不要大包大揽,都通过招拍挂或者招投标的方式交给民间资本来做,让他们真正成为投资的主体。
金融方面的改革重点还是应该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金融行业进入的门槛,只有利率市场化才能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有人说现在银行竞争非常激烈,难道不是真正的银行吗?我认为,非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虽然竞争激烈,但是这种竞争是非价格竞争,银行干的是一种“体力活”而不是“技术活”。只有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才会真正重视产品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向现代商业银行去转变。
但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建立保险制度,防范一些系统性风险措施来提供保障。
金融风险及时释放才不会累积
《华夏时报》:现在许多人担忧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积累,越来越受到外部冲击,特别是影子银行问题,被认为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大多都出自影子银行,他们不受监管。你怎么看?
郭田勇:目前除银行间接融资方式外,其他各类融资方式风起云涌,特别是信托、基金、私募和第三方理财机构,它们构成了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但这同时也造成了“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在过去,包括监管机构等管理层,对于银行业的监管比较得心应手,比如有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巴塞尔Ⅲ等等这一套东西。但对于影子银行的规律,一方面认识不清,监管上难以很完善;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对其风险的担忧不断加重,所以,本次央行工作会议就突出强调了所谓把握系统风险的底线。对这个风险究竟如何防范?
首先当然是对影子银行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监管能力。这其中应特别强调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因为很多金融产品都是跨市场、跨机构的产品,比如银信合作、银证合作、证信合作等。这些产品要有统一的游戏规则,也要有一套成熟的监管方式。
其次,除银行业需继续深化改革之外,十二五规划要求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因此应该进一步鼓励包括债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发展,一定要强调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这在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M2增速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整个金融系统更有活力、更具竞争性,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第三,发展影子银行、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不应害怕风险,不能依靠不违约的方式吸引资金做大市场规模。单个风险并不可怕,只要整体资金运用产生的收益可以完全覆盖成本就没有问题,风险要能够及时释放才不会积压;另一方面要防止大面积违约,防止风险的大量累积而形成系统性风险。能够合理评价风险才能使金融体系更有弹性和竞争力,这才是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壮大资本市场规模的关键。此外,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的真正完善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第四,发展多种融资方式还需要监管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各类监管机构一定要对发行产品和财富管理的机构制定监管标准,以避免基于监管差异的政策套利、监管套利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流。未来加强监管机构的设定与协调、合作是保持金融业各个业态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能够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需要一个大步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