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土地供应有助缓解楼市供应紧张局面,但如果不遏制"囤地"行为,仍无法保证楼市的有效供应。近期国土资源部再次对严打"囤地"行为亮明态度,地方国土部门须真刀真枪地予以落实,切莫像以前那样只耍花拳绣腿
面对楼市异乎寻常的复苏、回暖,地产商喜出望外,消费者愁眉苦脸,政府部门则喜忧参半--喜的是楼市成交活跃拉动经济增长,带来财税收入,没辜负支柱产业的名头;忧的是楼市泡沫再生,房价离百姓越来越远。
政府的难处在于"投鼠忌器"。高房价不得民心,可是如果打压楼市,又怕房地产市场重归低迷,这与扩大内需的经济目标相背离。于是,近期的主要应对之策是,避开需求这一敏感环节,转而从增加供给上发力,一方面是按去年既定目标推进住房保障建设,另一方面增加普通住宅用地供应。
比如,近期上海市长韩正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房价上涨趋势明显,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力度;加大普通商品住宅用地的供应;加快新盘上市供应节奏。
上海的做法在地方政府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分析,房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供不应求。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1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7.1%,而房屋竣工面积2.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7%,销竣比基本上创历史最高纪录,供不应求的紧张程度超过楼市红火的2007年。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尤其突出,比如上海去年的商品住宅供大于求,今年月月都是供不应求。
因此,增加供应有助于缓解供应紧张的局面。相比2003年~2005年减少土地供给、从而加剧市场失衡的做法,此举方向正确、措施得当。然而,光靠增加土地,并不能保证房子供应充足。从土地出让到房子上市,一般需要1-3年,如果是分期开发的大盘,则需多年。更为关键的是,开发商拿地后不按规定时间开发怎么办?如果这一现象比较严重,则政府推出再多的地,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房屋供应。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绝非杞人忧天。近期,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一二线城市曝出2007年的"地王"闲置现象。比如广州,2007年拍卖了50块住宅用地,楼面价高于当年平均楼面价4620元/平方米的"地王"共有27块,其中20块至今没有动工,更甚者有5宗"地王"居然还在拖欠土地出让金。
近些年,清查闲置用地的文件三令五申,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土地闲置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动拆迁难、用地规划调整、企业出现危机、当前房价水平无法支撑当初的拿地价格、企业捂地待涨(少数为了炒地)等。也许有人会说:2008年全国楼市低迷,许多地产商为了保命而收缩经营,因此缓工停建项目甚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不应逼其开工,而罚款或收回就更不人道了。那么,照这样说,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就该弃若敝屣吗?
再退一步,如果说2007年楼市的火暴与2008年的低迷皆属异常,那么不妨放宽视野来看:1998年-200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达31.3亿平方米,而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约12亿平方米土地闲置。即使从2005年算起,也有5亿多平方米存量土地尚未动工。事实上,十几年来,每年的土地开发量都少于购置量。年年如此,又何来2007年-2008年的例外之说?
2004年之后,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持续小于销售面积,即使是在市场不景气的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还是比房屋竣工面积5.9亿平方米多出0.3亿平方米。一方面闲置用地不断累积,另一方面竣工面积持续少于成交面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怪圈。
这意味着,如果政府只是积极推地,而忽视了逼出存量用地,令其动工,进而转变成可以出售的房屋,那么就根本无法改变全国房屋供不应求的大势。在此情况下,显然难以抑制房价快速上涨。
在此背景下,广州国土部门严打闲置地王的态度值得称道。近两年,广州已累计收回闲置土地近27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类闲置土地近11平方公里,成为全国处置闲置土地最严厉、收回闲置土地最多的城市之一。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称,已回收27块高价闲置地中的一块,并处罚了开发商中莱投资有限公司,没收了其竞买保证金8000万元,并被禁止继续参与该地块竞拍;对5宗拖欠出让金的"地王"将分类进行处罚,计划在9月份处理完毕。
实际上,只要各地都能认真落实中央清查闲置用地的政策,不用大量推出新的住宅用地,就能化解商品住宅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的局面。
在舆论和行业进步的压力下,政府在查处闲置用地方面,必然会"硬起来"。据报道,国土资源部已经明确表示,下半年各地除坚持更加严格的用地审批外,还要开展对已审批用地的核查、监管行动,重点查看用地比率、是否存在囤而未建现象。不过,查处囤地之事还需地方国土部门真刀真枪地落实,切莫像以前那样只耍花拳绣腿。
(作者:杨红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