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所谓的退房潮、违约潮、离婚潮等夸大其词的炒作,包括此次炒作成交量“暴涨”,目的只有一个——干扰调控,误导预期,获取暴利
近日,有报道称,相比6月份,7月份北京、上海等地楼市成交量“暴涨”,房地产市场又进入“上升拐点”,“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成了“百日维新”。
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查看相关资料,发现这是一个刻意隐瞒真实情况的“暴涨”。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公布的商品房成交量数据显示,7月北京期房住宅成交总量为4950套,环比6月上涨16.7%。与6月份相比成交量增加不假,但6月份成交量的基数特别低,并且7月份的成交量与调控前3月份的成交量相比仍相差很多。进一步对比数据发现,虽然成交量有所上升,但均价低于15000元/平方米的低价盘是成交量的主要来源,这其中,部分远郊区项目低价热销的楼盘又是主要贡献者。另一方面,成交价格下调明显开始加速,7月份北京商品房成交均价为21140元/平方米,环比6月下调了5.2%。很明显,对于一个月的成交量上扬,不宜过度夸大,据此来判断“拐点”来临更是没有任何依据。
其他城市成交量的“暴涨”,原因也大致如此。那么,究竟是谁在刻意遗漏重要信息,制造恐慌,牵强附会地得出房价将“再次高烧”的结论,企图推动更多人恐慌性购房?这其中传递的信息让人不得不提高警惕。
谁最乐意听到这些“暴涨”的消息?一旦成交量回升,开发商就可以借机涨价推盘、投机客就可以借机抛盘出货。事实上,此次调控以来,一些所谓的退房潮、违约潮、离婚潮等夸大其词的炒作,包括此次炒作成交量“暴涨”,目的只有一个——干扰调控,误导预期,获取暴利。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下降0.1%,这是近15个月来房价首次下降,7月份房价环比则与6月持平。从整体看,目前房价基本处于盘整回落态势,但仍处于不合理的高位;从地区看,“少数重点城市”的房价仍在高位徘徊,部分二三线城市仍在上涨,远远脱离了居民收入水平。可以说,政策的预期效果还远未达到。房价一旦出现反弹,则未来市场的泡沫化程度无疑会进一步加剧。
同时,我们也看到,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新“国十条”,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旦某城市出台了诸如限制三套房购买等政策,本地楼市交易量会立即减少,这说明过度投机的需求正在被挤出市场。来自国土部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供应总量为17.9万公顷,同比增加65.1%。其中房地产开发用地接近成倍增长,占总量的37.4%,各地保障房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
对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当前应坚持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不动摇,坚持加大政府对中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的力度不动摇,多渠道解决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住房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