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楼脆脆”,成都有“楼歪歪”,合肥的“楼断断”刚冒出不久,人民网又报道,南京一正在施工大楼发生塌方,附近数栋房屋相继开裂,居民有的被安排到附近的酒店暂住,有的则投亲靠友。应接不暇的房屋质量问题,不仅考验着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考验着公众的汉语水平。如刹不住质量低劣风,总有一天,我们会面对着“楼??”再也想不出新词!
《北京晚报》近日报道,业内人士对此忧心忡忡。在最近一次论坛上,潘石屹就表示下半年最担忧的事就是建筑质量,“上海的塌楼,如果业主都住进去了,那死的就不是一个人。”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去年地产业不景气的时候,为了节省成本,大部分开发商招标采购中都倾向于价格较低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质量隐患必然增多。据了解,目前地产项目施工总包和监理都采用招标方式,而中标企业又往往层层转包,每转包一层都会从中抽取费用“扒皮”,到了真正的施工层面费用已经有限。
盖房子的人,都应该是有良知的人。赚钱固然重要,但人命更重要!随手翻来各种卖房广告,大多都是美得像画一样的“实景渲染图”,坐落地点、房型、层高,甚至连周边有哪所名校都列得清清楚楚。唯独“质量”这个关键词却是极其罕见。这也不能说人家不对,广告嘛,卖点是第一位的。“质量”可以不是卖点(甚至也不应该算做卖点,因为它是应该且必须要做到的),但是“质量”却是所有元素中最关键的。从大的方面讲,整栋楼偷工减料质量不过关,便是“楼脆脆”们的后果。从小的方面讲,局部偷工减料,也可能酿成惨祸。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存在“杀手”,尤其是在电气、燃气、护栏等地方,两米长的护栏,开发商少装一根栏柱,就可能会让小孩子从缝隙掉下去,有的地方曾出现过这样的惨剧。
让购房者自己对开发商们“提高警惕”,不现实。首先,购房者大都是外行,自己根本无法判断质量好坏。而且,现在基本都是期房,开盘的时候房子还没建起来,连外表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渲染图”和模型。再说,如今是卖方市场,有些地方买房不仅排队,还得先出一笔钱“买号”,一些房地产商就像医院里的号贩子似的。买房者能买到房就很高兴了,哪里还会顾得上考察质量?
盖楼是“良知工程”,得起码有人的“良知”,绝不能泯灭良知。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也应该用在今天一些开发商身上。但光靠开发商们自己的“良知”,远远不够。因为这些“良知”有时敌不过成堆钞票的诱惑。谁来给他们“致”一下,让他们不得不有“良知”,非常关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些日子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在建住宅工程质量检查,并将派检查组,对30个省份进行专项督查。这样的工作就是“致”,希望能够把一些开发商的良知“致”出来。政府部门除了专项检查外,也应完备质量预防体系,别总等出了事再搞专项大检查。把质量工作抓在前头,很可能出不来什么看得见的政绩,但认真于这种“隐形政绩”的意识,也是政府部门的“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