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宽了,楼高了,市民工作生活却并不便利。本报连续关注合肥新城区建设中配套设施滞后的报道,已引起广泛关注。为此,特别组织本期“三人谈”。
有人气才能聚“财气”
新城区建设与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种理念应在三方面加以体现:一是新区建设的“成就观”须充实,如果将新区的建设成就仅理解为拔地而起的高楼与绿荫葱茏的景观大道,却无法做到让普通市民便利地享用建设成果,就会陷入“舍本逐末”误区;二是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不应发生偏差,新城区应当成为扩大城市承载能力、让市民享受优质软硬件设施的公共平台,要将各项生活配套服务的网络化、便利化当作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推进。三是新城区的管理理念也应当升级,导入积极响应普通市民工作生活需求的全新管理与服务模式,摆脱以级别高低、机关大小来分配新区配套设施的思维。唯其如此,才能以“人本”聚集人气、以人气激活“财气”,营造市声如潮的生动局面。(胡旭)
讲规划更要抓建设
如今,建设一个城市新区,规划的蓝图总是描绘得很美。在大量住宅楼拔地而起的同时,有关的商业配套也不会被规划者忽略。然而,从图纸到现实的转变,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来推动。
是否入驻新区,商家无疑会更多地从利润角度来考量。若是谁也不愿先来燃起“第一把火”,新城区便可能会冷清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应该更多地从民生角度来思考,新区的楼盘不能一卖了之,新区配套滞后的成因也不能完全推给商家逐利的本性。政府应以最大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执行力,更积极主动地向商家推介新区,加快新城区的住宅、办公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的进程。(田婷)
重“公益”应当轻赢利
新城区美好的未来需要充足的“营养”,需要各项公用事业的阳光与雨露。无论是城市公交,还是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公共设施等公用事业,不仅与新城区居民的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且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未来。
以老百姓最关心的公交服务来说,公益性应当是其“灵魂”。从促进城市的发展角度而言,公交不能厚此薄彼,为了缓解老城交通压力而漠视新城区的交通诉求;不能唯利是从,为了公交事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作为公用事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因噎废食,为了眼前的得失而抑制新城区的发展潜力。对政府而言,在加大必要投入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提升新区公用事业的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张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