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新“国五条”细则出台,房产税试点扩容确定,“限房价、竞地价”政策落地···国家在对房地产行业的管制上屡出重拳,令房地产企业如履薄冰,尤其是“钱关”难过。销售回款不畅、融资渠道收紧等种种不利因素使得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越发逼仄。然而,面对如此“钱紧”困局,房企居然还能“面不改色”疯狂拿地,这让所有“看客”都瞠目结舌。不解之余也难免为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捏一把冷汗”,房企的金融风险还是要提前把控、警惕。
严控时代下,房企的资金“隐患”
房企暗含许多金融风险“隐患”,每种“隐患”都可能成为其“致命伤”。这些隐患有:一是万亿债务需到期偿还,销售回款不畅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二是融资渠道收紧,房企遇贷款难问题;三是土地价格的节节攀升,开发成本不断上涨。而这一切,都跟钱有关。
首先,在2012年,房企需偿还的债务就已超过万亿元。房企超万亿元的巨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贷款,二是信托等集合理财产品融资。这两个渠道的融资,有还债期限并且有利息和产品回报率。如果到期不能归还本息或不能兑付到期信托理财产品本息,那么,房企的金融风险必然立马显现。房企还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开发的住房项目顺利销售回笼的资金。然而当前,房地产销售市场并未回暖,国家“限房价,竞地价”的政策致使许多开发商宁可选择观望,也不愿低价入市,楼市成交量大不如前些年。无法回笼资金,意味着无力归还贷款,也就意味着房企债务会出现风险。
其次,银行“开发贷”收紧,房企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被关上了“半边门”。中小房企想通过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恐怕连队也排不上。某国有银行负责人表示,银行一般是优先给大房企放贷,有剩余部分才会给中小房企。这会对中小房企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加剧企业自身的资金链断裂危机。
此外,地价的节节攀升,给房企造成了新一轮的资金压力冲击。自2013年以来,土地市场回暖,房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拿地。前5月北上广深的土地出让金已经接近2012年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额。面对销售回款不畅、融资渠道收紧的窘况,房企拿地的钱从何而来?就算有钱拿地,是否有钱开发?若后续开发资金不到位,房企依然摆脱不了“金融危机”下破产、倒闭的命运。
中小房企“内外兼修”才能“生存”
在这“群雄逐鹿”的时代,房地产市场犹如一个“战场”,而房企则是披荆斩棘的“将士”,必须杀出一条“血路”才能生存。面对资金短缺的“金融危机”,房企一方面要依托金融改革创新,另一方面则还需“修炼内功”。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对金融有很大的依赖性。金融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举足轻重。房企金融创新仍需多元化,需建立一个手段多样,结构合理的房地产金融体系。除银行贷款外,房企还可通过房地产信托、债券、股权、房地产私募融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渠道实现融资。在金融领域,以金融创新的模式,整合各种融资渠道,搭建第三方融资服务平台,才是解决房企融资的“正道”策略,房企万万不可再单靠银行。
此外,房企除了“依托”金融创新来拓宽融资渠道外,还必须从自身着手,找出问题所在,化解风险。面对行业“洗牌”,中小房企可以转变市场策略,放弃一、二线城市的项目开发,继而转战三、四线城市。这样一来,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土地价格成本也能降低不少,从而缓解自身资金压力;其次,中小房企相对比较灵活,还可另觅财路,如进军金融、矿产等行业,以谋求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市场低迷和政策调控之下,未来的3-5年内,房地产行业必然会进入“洗牌”阶段。趁金融风险、资金危机尚未爆发,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未雨绸缪”防资金链断裂应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