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爽约”,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系统难产,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量,不愿积极配合。
住房信息联网大限已过,公众预期详实而完整的住房信息,再成幻影。根据住建部官员在不同场合透露的信息,这一系统从2010年开始启动,到2012年6月,已经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本来,按照住建部的设想,在今年6月底,再完成全国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工作。而现在,计划的时间已过,这一工作渐渐陷入了停滞。
应该说,既然短短两年时间,能够完成部分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在内的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这就意味着技术方面不存在难度。这也是何以住建部当初计划在一年内,就把剩余的460个城市联网的重要原因。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住建部“爽约”了,未能兑现诺言。不过,最根本的可能还在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多数不愿配合快速地实现住房信息联网。因为这一系统一旦“大联网”成功,将会对住房市场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影响。
住房信息系统之所以重要,一来其采来的数据信息,可以为楼市调控提供参考。比如,中国到底有多少存量住房,空置率多高。二来这是征收房产税的前提。房产税计税的核心就是家庭的住房套数和面积,如果连每户具体的房产数都搞不清,房产税也就很难全面启动。而从客观效果来看,房产税征收之后,势必能够遏制投机性需求,有可能压制房价的上升空间,这就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奶酪”。三是联网之后,让一些官员的住房信息一览无余,可算是变相的官员财产公开。在“房叔”、“房嫂”事件曝光后,自然会让一些官员不高兴。此外,住建部无法直管地方住建委,也造成了住建部或许有些力不从心。
虑及这些既得利益,住建部之前也采取了“安抚”策略,承诺这些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相当于向地方政府“喊话”,这些数据信息既不会用于反腐,也不会有其他目的。但是依然遇到了消极应对,足见他们对住房信息联网之后,可能对一些人的自身利益产生巨大影响。
面对这些阻力,只能设法解决。比如,有关方面应尽快推动不动产登记条例的起草。有法可循,才能明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法定责任,不联网就意味着违法。另外就是大力推行问责制,哪个地方若是消极应付,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唯有从制度层面保驾护航,住房信息联网系统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