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为数不多的滨湖临江的省会城市,“碧水穿城”曾经是不少合肥人的骄傲。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一度只成为记忆。但合肥人也越来越意识到治理水环境的重要性。“力争到2010年,基本上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这是合肥人如今“还清水于民”拥有的自信与骄傲。
污水处理一度是空白
合肥市统计局的一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人对“污水处理”的无意识。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1975年,合肥市排水管总长度为“空白”,甚至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合肥市排水管总长度也只有200公里不到。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污水排到哪儿去了,“就是沿着小沟淌呗,淌到哪儿是哪儿,最后大多是淌到南淝河里去了。”一位老合肥告诉记者。
陆续开建污水处理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合肥城市不断发展,每天包括雨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水排出量越来越大,眼看着母亲河——南淝河越来越失去光泽,人们终于意识到污水治理的重要性。
1993年,合肥市建成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此后到2005年底,合肥陆续又建成运行3座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43.5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在60%以上。1993年至2005年,合肥市建成污水厂配套管网515公里。
大建设促发魅力水文章
从2006年开始,一场如火如荼的大建设在合肥展开,而这其中不仅仅是建路建桥,也包括水环境治理,合肥人给自己加压,“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雨污管网改造,兴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对南淝河、十五里河沿线进行全面截污,力争2010年基本上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南淝河”。
3年来,一组闪烁的数字是合肥水文章的缩影:2006年~2009年,合肥市投资20亿,建设13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56.2万吨/日;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管道1239千米,这一长度是合肥绕城高速的11倍;投资32亿元,实施2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预计到2010年,合肥的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基本上全收集、全处理。·索苏静·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索苏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