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产公司在国内掀起的“圈地”浪潮和资源类公司远赴海外的“圈地”大潮(海外收购)一浪更胜一浪。该如何解读产业资本纷纷加入对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争夺的现象?上市公司的这种“出手”给市场传递的是什么信号?市场又该如何解读这个信号呢?
先看房地产公司。进入9月之后的房地产市场“圈地热潮”着实烫煞人:在短短10天时间内,万科、保利地产、中国绿城、SOHO中国等多家房企共斥资数百亿元拿地。据统计,其中来自于上市公司的拿地资金达到了25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市场的回暖,导致政府推地热情加大,而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等手段充裕了现金流,对于他们来说抢夺土地资源就成为一种选择。”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再看上市公司的海外“圈地”战。就在昨天,广汇股份、兖州煤业纷纷公布了其海外收购事项的进展。而近期,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资源的消息也是不绝于耳,涉及有色、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等资源。
显然,上市公司在以自己的语言向投资者传递信息。
房地产企业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呢?“大企业有足够的战略计划,虽然土地供应少,地荒的情况应该不会产生, 此类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好。而至于一些中小型开发企业则抗风险能力则略显薄弱。”市场人士称:“短期看,大型上市公司规模大,业绩短期内要大幅上升难度大,而一些中小规模的地区龙头房企则因业绩基数小,阶段内反而向上的空间较大。”
房地产企业的“圈地”战并不会改变业内对其短期内的预期。“虽然今年下半年整体情况会较上半年有所下降,今年上半年楼市的回暖给诸多房企今年的业绩有了一定支撑。”
至于资源类企业的海外“争夺战”则被业内赋予了更高的期许。“或许这意味着以前依靠低价出口资源的增长模式逐步被取代。”国金证券财富中心分析师张永锋持这样的观点。
“资源的稀缺性是明显不过的,从一系列的海外收购可以看出企业日益清楚对资源掌控的重要性,但其中要注意的是,如何将资源加以更好地利用以产生高附加值。”张永锋认为,虽然有色金属、煤炭行业等企业纷纷有向外收购的行为,但还要视具体资源而定。“例如更应该关注拥有高科技因素或者能产出高附加值的金属,例如钼,或者锂之类含有新能源题材的有色金属。”他表示,企业能否将资源加以最大效能利用,产生最大业绩是能否支撑股价的最大体现,因此一些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金属品种更值得关注,同时能够拥有这种生产转化能力的企业也会成为投资上较好的选择。
“资源类公司是绝对可以看好的,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于目前相关个股在游资炒作下已经有一定涨幅,并不是建仓的最佳时机,此类个股的投资机会应该会在股价调整的时候出现。”张永锋向记者表示。 (记者 赵一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