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媲美“高楼经济”的热情不减。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包括合肥在内,一些摩天大楼(超过152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仍在建设中。来自中国“摩天城网”的摩天城市报告显示,合肥已建、在建和待建的摩天大楼就有22座,其数字直接和美国洛杉矶持平。
现状:22座高楼,投资数百亿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合肥高度”就一再被刷新:
上世纪60年代,合肥工业大学的7层主楼是合肥第一高楼。到了1997年,30层的电信大厦完工,30层143米高,让“合肥第一高楼”更有“高度”。1998年,高度达到178米、共有42层的安徽邮电大厦夺取了“安徽第一高楼”的桂冠,并占据这个宝座长达13年。
现在,在建的合肥第一高楼名号,已经被“坝上街双子大厦”取得。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屈女士告诉记者,双子大厦分为北塔楼和南塔楼,北塔楼规划高度为316.9米,南塔楼规划高度为309.7米,一旦建成,“合肥第一高楼”之争将提升到“300米量级”。
未来,即将问世的超高层将成为滨湖、合肥乃至安徽的标志,是在滨湖区502米的合肥国际金融中心。而按照摩天城市报告中“152米~200米的单座投资估值在8亿”的标准计算,合肥22座高楼的投资额至少是176亿。
专家:楼越高,不代表生活质量高
100米以上已经不足为奇,高楼到底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安徽建工学院教授姜长征认为,建高楼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约用地,“随着城市的不断膨胀,土地资源显得越来越紧张,高楼在节约用地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但这种“竖起的街道”,同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楼层越高,住的人必然越多,这也容易造成人口过分集中,给当地的交通带来压力。同时,也会给“垂直交通”造成很大压力,高层必然要乘坐电梯,特别高的还需要对电梯进行分类,以便能将人员进行分流。
楼层的高度与造价并不是几何增长,而是指数增长。姜长征说,“20层的楼并不是10层楼造价的两倍,有可能是四五倍。”
高楼的另一个问题是安全问题,密集的高楼往往会增加城市居住的压力。安徽清源房地产研究院执行院长郭红兵表示,其实并不是开发商希望做这些高楼。这些高楼的存在,往往是规划的要求,摩天大楼的崛起,能促进商业开发,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目前,建设规划中一味求高的攀比心态,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