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多的大规模建设,多地保障房进入集中分配阶段。记者日前在山东、山西、广东、黑龙江等地调研了解到,一些项目虽然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但由于远离城市中心,生活配套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捷,交通成本有所上升,有的房屋到期存在质量隐患。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从百姓利益出发完善配套,同时对建设质量严格把关,才能将保障房真正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居民生活成本上升
学者指出,保障房具有社会保障的属性,不仅要满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还要与其生存空间相匹配。但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保障房项目地段偏远,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还有一些保障房项目已经交付使用,但公共基础设施不能及时跟进,也给居住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清光巷的“西华苑”三、四期项目,是太原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共有4503套经济适用房。记者看到,有6栋住宅楼已经基本完工,小区的水、电、气也已全部接通,业主已经办理完入住手续,正在进行装修。
曹先生是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西铭矿的一名矿工,以每平方米3100多元价格买了119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他表示,今年底打算入住,但对小区的交通条件和教育配套有点不满意。“9月份孩子就要上小学,如果选择单位附近的小学,每天上下学接送,骑自行车至少半个小时,坐公交车也不方便。”
广东省广州市广氮地区有多个大型保障房项目,规划居住人口将达10多万人,将规划建设为宜居新城,但配套服务相对滞后,却让居民有意见。居住在此的一位广州市民表示“说好的小学还没配套好,现在孩子上学,每天要倒三次公交车,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中午也不能回家吃饭,每天只能给孩子点钱,让他在外面吃,吃得好不好、干不干净我这个当妈的都看不见。”还有一些居民抱怨,“搬进来前,规划图上有菜市场、幼儿园和小学,现在这些配套还没有着落,到菜市场走路要20多分钟,很不方便。”
黑龙江省哈尔滨“民生尚都”小区是哈尔滨市较大的保障性住宅项目,记者避开上班高峰,从该小区到省政府所在地,乘坐公交车花了一个多小时。住在这里的70多岁的刘玉金告诉记者,小区现在入住率很低,晚上对面几栋楼开灯的房间每栋楼不超过20家,孩子也因嫌房子太远,并未住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