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残疾人在家里,只要按一按手中的呼叫器,就能“喊”来义工或志愿者上门服务,这样的愿景即将在合肥实现。记者昨从合肥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合肥市将出台社会服务“1+4”政策,促进合肥社会服务发展。
按一按呼叫器,老人可享社会服务
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晓光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名老人在家里需要人提供社会服务,轻轻一按呼叫器 ,就能把需求直接传到呼叫中心,呼叫中心经过核实再传递到服务中心。
“这样,服务中心就会派义工、志愿者或者其他成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老人可以拿出服务券向提供服务者支付报酬。”高晓光透露,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合肥市包河区试点,未来将在每个县区都建立社会服务呼叫中心,为市民提供社会服务。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将打造市、县(市、区)、乡镇、村(居委会)四级社会服务平台,架构内网络有效联通,数据多方共享,实行数字化动态管理。
“依托合肥统一设置的服务号码,建成覆盖辖区的呼叫服务系统,初步提供以老年人、残疾人为重点的呼叫服务及其他社会服务。”上述负责人解释。
高校毕业生从事社会服务,或补助1000元
如果你是当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合肥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每人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普通高校、在肥高(中)职院校等培养社会服务专业人才也将可以领到补助。
对受委托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通高校,按专科、本科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和50万元,用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在办法实施前已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通高校,鼓励支持其申报社会服务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接培训项目。
还有哪些发展社会服务的政策?
放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限制,降低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开办资金门槛,取消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开办资金相关要求。
对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等合肥社会服务工作急需的人才,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随迁人员,可在就业地申请登记为非农业常住户口。
对志愿者和义工在社区从事社会公益性服务的工作经费,由县(市、区)安排专项经费给予保障,每人每天补贴交通费和餐费30元。
规范基层社区社工服务岗位设置,逐步实施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制度。
政府或购买公益、福利、便民三类社会服务
合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将使用财政性资金,采取市场化、社会化途径获取服务,通过购买岗位和项目两种方式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
记者了解到,参与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社会服务的供给方,各级政府是购买主体,依据《合肥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指导目录》,包含公益、福利、便民三类。
到2017年,初步建成群众基本满意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服务水平领先中部省会城市;社会服务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5%以上,全市依法登记和备案管理的社会组织年均增长不低于10%,各类社会服务平台全部通过市级认定,社会服务投入在财力投入可及范围内保持适度增长。
到2020年,全面建成群众普遍满意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社会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