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底,南京岱山等四大片区将完成8.28万套保障房建设,30万市民将陆续乔迁新居。随着四大片区建设收官,各项民生配套也加紧展开。据本报昨天报道,丁家庄保障房片区公交场站17日投用,4条公交线开进保障房片区,花岗保障房片区的临时停车点也迎来两条公交线路。市客管部门表示,明年4条地铁新线开通后,四大片区都将有至少两条公交线与地铁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市教育部门表示,四大保障房片区将会配置30多所学校,10多所今年新学期已经交付,这些学校将全部办成名校的分校。
好消息不嫌其多。面对保障房片区拔地而起、渐趋成型,欣悦之余,我们更期待着这些片区尽快做好相关配套,早日成为城市的新组团、居民的新社区、幸福的新家园。
从2009年,我市以“区域新城”的理念,按照每个片区5万—10万人的规模,在岱山、丁家庄、上坊、花岗四大保障房片区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保障房,主要解决安置户、住房困难户以及“夹心层”等群体的住房难题。以30万人口规模框算,每个片区平均要住进近8万人口,相当于在所在区域“楔入”一个规模较大的镇街。如何建好、用好、管好这几大新城市组团,事关民生幸福、社会和谐,也关系到所在区域的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建“城”易而造“市”难。这里的“城”,主要是指城市的硬环境,而“市”则是指城市的软环境,尤其是服务城市和市民的各项配套。“城”建起来以后,还要下大力气造“市”,方能实现城市繁荣有序、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城市的新组团,保障房片区更是如此。在全国范围内,大的保障房片区通常都建在远离城市中心区的地带,各项民生配套不够完善,如不能得到解决,保障房片区就可能陷于边缘化、孤岛化和空心化等困境。我市四大保障房片区,都处于绕城公路沿线,人口规模较大,民生配套需求尤其突出。因此,保障房的关键,是要“有保障”。这种保障,通俗地说就是既要“安居”又要“乐业”,它包括通过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实现住有所居;通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配套,解决居民的出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就业等民生需求。
住房问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关系经济发展,又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全力做好有关民生配套,既是“保障房片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政府兑现承诺、切实改善民生的要求,必须抓紧、抓好、抓早。结合以往保障房片区建管的经验,当前尤其要做好市区两级的衔接、市相关部门的协调,齐心协力、科学高效地做好这项系统工程。一者,保障房建设放在市一级,管理则下放到所在区,如何顺利实现建管交接,服务和管理好如此庞大的新社区,亟需探索;二者,各片区的民生配套牵涉面广泛,利益和责任主体多元,亦需要彼此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把这项关涉千家万户的工程做好、做实,让保障房真正名副其实,成为市民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