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数据显示,32个城市中已有17个出现暂停房贷现象。多方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中小银行上半年放贷过猛,透支信贷额度,导致下半年“囊中羞涩”,甚至“无款可放”,银行开始看空房地产后市。停贷、缓贷现象蔓延到二、三线城市,停贷的产品也扩展到首套房。
各地出现房贷暂停现象已不是新闻,第三季度以来,这样的事情不时就有报道。有20天放款的时间变成2个月,也有今年贷款要等到来年的,还有首套房利率8.5折以上的优惠不见踪影甚至利率上浮的。因而,出现房贷暂缓的现象,一点都不奇怪。至于银行嗅到了楼市后市风险而对房贷谨慎,也属于正常的风险预判。
看惯了中国楼市多年调控但价格依然高企,公众对于舆论场和业内人士的推演和预测早就脱敏,信舆论不如信开发商,大抵如是。因此,对于楼市的走向,公众尽管要耳听八方,但总要有自己的判断。既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预测,更不可跟着感觉走。事实是,若是刚需,何时买房都划算;若是投资,楼市风险如影随形。
虽然中国楼市充满着泡沫论,但今冬楼市走向依然呈现“小阳春”。据10月份的统计数据,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除温州外,其余城市前10月房价全部上涨。其中,21城市房价涨幅高于10%。
最近,公众希望中央出台更为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但在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唯独看不到对楼市“开刀”的条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央对楼市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刚刚启动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对小产权房的治理,凸显顶层设计和执行力齐头并进的系统性动作。
中国楼市独具国情,央地事权不对等的利益博弈,政绩考核的不科学等,都造成了楼市背后存在着权力托底的魅影。在房价成本里面,有相当部分是地价等造成的,而在楼市的利益逻辑里,除了开发商,一些地方政府也是受益者。中央的顶层设计,必须要靠各层级的执行才有效力。当中央调控政策要动某些地方政府的奶酪时,执行不力就成为楼市调控的软肋。
除了执行不力,还有各方利益纠缠的惯性所致。银行信贷投入了,地产商投入房子了,购房者要月供了,政府拉开了基础建设的大盘子,若让楼市“硬着陆”,不仅银行呆账难清,购房者也赔了房子又亏钱,城市建设也可能变成烂尾。总之,楼市调控用力过猛,休克疗法的后果就是危机来临之时。
中国楼市要的是渐进式调控,而非颠覆性急刹车。前几轮的楼市调控,已经遏制了楼市再次虚热泡沫化,同时丰富了楼市治理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楼市调控目标,不在于遏制房价,而在于挤压非理性的泡沫,让楼市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宏观经济和社会民生期冀。但现实是楼市的系统化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被“房价高”给盖住了。
10月份出现的全国楼市 “小阳春”,其实是上一轮楼市调控后的市场自然释放。在现有的土地政策和政绩考核下,房价不会下降许多。但未来中国楼市,将是市场起决定作用,加上一揽子的深度改革举措,行政权力对土地的财政依赖和对楼市的政绩冲动将渐趋舒缓,未来房价趋稳缓降是可能的。
综上,暂时的银行停贷和冬季的楼市“小阳春”,都不能说明楼市到了所谓的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