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了,屈原与楚怀王“断背”的八卦又在网上炒作起来,八卦精神的根底是虚无,谁神圣就把谁拉下水。幸好虚无始终不能与真实的精神力量相抗衡。“断背”的“考古”丝毫不会抽空伟大的“屈骚”传统和浪漫主义精神。
端午节是屈原的纪念日,为诗人标记一个日子,这既是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历史和时代对诗歌精神的敬意。
诗人的节日,我们没有颁给李白,也没有赠与杜甫,惟独给了忧愤自尽的诗人屈原,是因为屈原代表了中国人性格中的另一重色彩、另一种气质:敏感、忧愤、高傲、倔强,这显然是诗人气质,更是一种诗人的态度,不妥协、不原谅、不放弃。人站在浑浑浊世的对面,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存芳香和纯洁,在无法选择命运的时候,屈原选择了一个人所能选择的最后的尊严。他的诗歌和诗歌行为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美,更是勇气——这是最值得记住的东西。
诚然,在以冲淡中庸为理想人格的传统中,这种精神成了少数人的特质;诚然,多数时候,我们认为陶渊明和王维的诗中之画更美丽更宁静更安详,更能代表诗人对现实“以退为进”的“距离” ,但是不能否认,当大多数诗人站在背对现实的地方寻求内心的安静之时,屈原却始终站在他自己的诗歌立场上,把内心的骚乱和悲苦化作一种力量。他带给我们的是更彻底的精神冲击,展示了更强大的诗歌力量。这种力量并不像李白式的独自飞翔,也不是杜甫对民生苦难的近距离透视,而是发出不停歇的终极追问:问天何寿?问地何极?人生几何?生何欢?老何惧?死何苦?情为何物?人世何苦?苍生何辜?同时发出不软化的抗辩与质疑。很多人认为诗歌象征着柔弱的处境,文学是一种精神退守的方式,在这样的时刻,屈原的强硬坚挺尤为可贵。
我们向往的不只是那美丽,更是那种勇气,勇气背后强大的内心,一种拒绝沦陷的内心。中学语文参考书上称之为浪漫主义,我深信,这一描述凝结着历代知识者对于屈原勇气和才华的敬意。与之相对的屈原,表现的则是一颗有硬度的诗心,我想该称之为“坚硬的浪漫” 。只要对这种浪漫的期待不死,诗歌的精神能力就不会消失,端午的纪念精神也就不会被“断背”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