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昨日审议通过《广州市加强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旨在健全四大体系提升保障房小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将目光由喧嚣不息的保障房工地,转移到保障房小区内部各项管理服务的提升,由保障房建设加速度转向建管并举的新阶段,广州此举颇值得赞许。
前不久,大连万达集团(廊坊万达广场) 董事长王健林参加《央视财经评论》节目时甚至语出惊人称,“不主张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房小区”,保障房选址太偏远,配套不全,“现在大量建保障房小区,十年、二十年以后,很可能相当一部分会成为未来的贫民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不仅是保障房建设之痛,更是管理之忧。
事实上,广州的保障房小区此前也遭遇贫民窟的担忧和争议,公共配套的相对不足,低收入人群的大量集中居住,由此带来的社会管理的考验……能不能管理好保障房小区,回应大量低收入家庭聚居带来的各种诉求,不仅关系到保障房能否建成真正的民心工程,更关系到保障房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梦想能否真正得到实现。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到限价房、公共租赁房,过去十年,广州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更多低收入家庭告别蜗居,住进了宽敞、整洁的住房,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对受益于保障房的困难家庭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乔迁新居时刻的兴奋体验,更要在这里住得舒心、住得安心,在这里找到家的温暖。随着广州这几年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房即将迎来交付使用的高峰,能否管好保障房已经成为一道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新命题。
保障房小区不能只有靓丽的房子,还要有更为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各项民生配套不够完善,保障房小区就可能陷于边缘化、孤岛化和空心化等困境。如广州金沙洲保障房新社区刚建成时,尽管新居窗明几净,户型合理,但是仍有部分特困户放弃租住,原因是廉租房离市区较远,各项生活配套设施不全,贫困租户除了交纳不低的租金和物业管理费外,还要支出数额不小的交通费用,甚至就业都成为问题。只有把加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真正彰显保障房的民生情怀,才能成为城市的新组团、居民的新社区、幸福的新家园。因此,广州提出要加快推进落实就业保障、教育医疗、生活保障、文娱体育、交通出行等民生实事,重点解决小区住户子女入学、困难家庭生活医疗及精神病人康复治疗等问题,实际上正是对症下药。
保障房小区要让住户实现幸福的居住梦想,也绝不止是效仿普通商品房小区引入物业管理就简单了事,而更需要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与普通住宅小区相比,保障房小区的住户大多是低收入、就业困难、老弱病残群体,其困难多种多样,诉求各异。因此,保障房管理必须“管”好这些困难群体,必须整合公共服务、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功能,这比管好小区、管好房子要难得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合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引进社会组织和公益团体参与住房保障服务管理,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
保障房小区的公平属性亦需要通过管理的提升来得以保障。由于保障房的公共产品属性,如何确保这些房子未被挪作他用甚至被违规出租,如何及时足额收取租金,如何确保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及时退出保障房,如何避免开宝马车住保障房的情况出现……保障房的后续管理问题,决定着保障房制度的公平和保障的效率。在大规模保障房建成后,如何实现公开公正地分配、完善退出机制等保障房管理,对于政府而言,是一道考验其社会管理能力的新难题。
建设保障房只是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环节之一,如何管好保障房仍然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唯有与保障房建设同步提升服务配套,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才能避免贫民窟的预言成真。
不得不说,广州出台加强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的实施意见,从诸多方面对保障房后续的细化管理、提升服务,回应了民生的期待。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一系列管理思路如何真正落地,如何让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保障房小区实现安居乐业之梦,仍将持续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