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频频试水银行业
时间:2月至今
万科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发行作为标志性事件,2013年堪称房地产进军银行业的重要年份。
几乎与万科同时,新华联成为参与筹建设立民营银行的发起股东;控股越秀地产的广州越秀集团宣布,将以约116.44亿港元的对价收购创兴银行75%股份;更早之前,侨鑫集团、北京城建、珠海华发、香江集团、世纪金源等多家开发商均各自参股了不同银行。
有房企甚至入股多家银行,如绿地集团先后入股辽宁盘锦商业银行、锦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等。
商报观点:正应了那句“做地产到最后就是做金融”。房企频频进入银行,标志着房地产行业融资模式创新与相关金融产品创新。银行业作为盈利水平较高的行业之一,企业投资银行业本身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这也是房企业务多元化向投融资方向转变的方式之一。同时,在融资方面可以就地取材,开放和拓宽了房企的融资渠道,支持房企拿地与快速扩张。
“京七条”落地
时间:10月23日
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简称“京七条”),对即将推出的自住型商品房销售和管理做出七条详细规定。
《意见》明确,自住型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最大套型建筑面积不得超过140平方米;销售均价原则上按照比同地段、同品质的商品住房价格低30%左右的水平确定。
此外,《意见》规定,按照限购政策规定,在北京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均可以购买自住型商品住房,两类家庭将可优先购买:一类是北京市户籍无房家庭(含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单身人士须年满25周岁),另一类是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每个符合条件的购买家庭限购一套自住房。自住型商品住房购房人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转让。
商报点评:“京七条”中,大多是对以往出台的政策进行重申与强调,惟有自住型商品房成为最大新亮点。试图以此类产品的大量入市来改变当前楼市不断升温的预期,从而减缓房价上涨的幅度。但毕竟北京中低价位房源的缺口巨大,该项措施的效果还有待市场检验。
京城再现“日光盘”
时间:7月以来
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淡市似乎应该是常态。但“千人抢房”、“十人抢一套”,这些原本是在楼市最火爆时上演的场景,频频现身7月北京楼市。由于上半年北京各区域市场供应普遍不足,因此需求大量积压,尤其是几个项目所处的区域,由于发展较早目前已几近开发完毕,区域内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未有针对刚需的普宅项目入市。进入7月以来,“日光”的场景不仅在刚需盘上演,对于“改善型”刚需的高端住宅也同样如此,而在上半年,这种疯狂的局面也曾在南京、杭州等二线城市出现过。
商报点评:历史证明,政策也无法压抑市场原有的需求冲动。抑制房价上涨预期的合理手段也许应该回到市场的基本层面上来,加大供应量才是改变市场预期的最有力方式。从而让需求不再以爆发性、恐慌性释放,得以理性稳定的呈现。
房企出海投资
时间:1月至今
从万科宣布在美国筹建分公司到年底碧桂园在马来西亚销售破百亿,国内房企对于投资海外早已不仅限于“尝试”,而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万科、万达、绿地、碧桂园等国内大型房地产企业均已在海外落子,目前出海的国内房企已经达到十余家,累计投资规模超300亿美元。不仅万科之类的千亿房企“出海”开发项目,一些小规模的房企也在寻求“漂洋过海”的机会。
商报点评:国内房地产市场由增量转存量趋势明显,对房企利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房企内外并举、“两条腿”走路势在必行。显然,内地房企的海外之路正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开发商海外融资
时间:5月至11月
继今年5月房企海外融资规模超越2012年全年后,房企海外融资的热情仍然持续发酵。年内,多数上市房企已有融资计划或进行了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仅是进入四季度以来,包括万达、旭辉、绿地、雅居乐、中海、恒大在内,已经有超过20家房企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融资,总募集资金大约220亿美元。较低的融资成本是吸引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动因;而在市场调整期吸收廉价资金为下一步扩张做准备,则是终极目标。
商报点评:美国、欧盟、日本等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为房企赴海外融资提供了条件,但随着未来各国该项政策逐步退出,房企获取海外资金的成本将逐渐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