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上”文化产业/
回顾当年投资文化产业的初衷,王健林说,是被“逼上梁山”。
早在2005年,王健林在考察了国外商业地产模式后,下定决心要与专业人士合作建设电影院线。彼时的国内院线产业刚起步,王健林先找到时代华纳,但对方要求必须绝对控股,双方未能谈妥。
后来万达与上海广电的合作也在进行一段时间后告吹。屡次合作不成而部分项目已开始运营,王健林决定硬着头皮自己做。但因为当时国内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不超过5亿,院线养活自己都成问题,何谈盈利,王健林此举遭到万达管理层的反对。
王健林将宝押在自己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上,也为此做好了长期赔本的准备。王健林指出,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电影市场,将随着民众需求和收入的提高而增加。3年后,万达院线即实现了盈利并一路走高。
早期涉足文化产业,被王健林称作是被逼无奈,“只是功利性”,在电影市场尝到“甜头”后,其慢慢意识到,这个行业足以承载万达的转型。
从商业地产业务需要到转型升级布局需求,文化产业让王健林找到了新目标。“之所以还没有退休,是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王健林曾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将万达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公司之后,他新的目标是,做全世界最好的文化集团之一。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位万达内部人士曾向记者透露,目前王健林对于出席活动的选择十分严格,很少会出席地产的活动,更青睐文化活动。万达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涉及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大型舞台演艺、电影科技娱乐、主题公园等10个行业。
王健林给万达文化集团定下一个 “蹦一蹦,够得着”的目标——2016年收入达到4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20名;2020年收入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10强。到2020年,万达集团的房地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将降到50%以下,届时万达将不再是房地产企业,而是一个综合性企业。
文旅城带来现金流/
从住宅开发到商业运营,从跨国并购到转型文化旅游产业,无论是发展速度、资产规模还是产业链布局,在外界看来,王健林的每次转型和扩张都像一次冒险。
“万达商业地产已经很成功,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转型做文化和旅游?”这样的问题,王健林常常被问到。王健林则解释称,“万达要做百年企业,就要拥有百年企业的物质基础,房地产无法产生长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必须向文化旅游转型。”
“万达坚守了20多年的标准就是:销售为首,现金为王。”王健林曾表示。
传统的文化产业投资高,回报期长,很难“赚快钱”,但是王健林在文化产业上并没有走老路。“必须要走高科技、创新之路,走大投入、大产出的路子。”王健林说,一个万达城,每年至少要创造几十亿的收入才算实现目标。
事实上,万达的一位员工曾对媒体表示,一场成本25亿元的万达大型舞台秀,每年起码有5亿元收入。而舞台秀产品容易拷贝,除了创新成本,其他的硬件、内容成本并不是太高,形成固定的规模收益不可低估。
“只要是好东西,在中国就不愁没市场。”王健林始终认为,文化和旅游是未来中国新的消费趋势,而文化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是唯一不会遭遇发展 “天花板”的行业。
最快到2016年面世的万达文化旅游城被称为“创新的世界首个特大型文化旅游商业综合项目”。
从商业模式来看,万达广场模式是以住宅、写字楼和商铺销售获得的资金来支持商业物业发展,而万达文化旅游城增加了更多能带来现金流的文化旅游消费类项目。
王健林表示,从长远来看,文化产业将成为百年万达新的支撑点和利润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