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5日,为期两天的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这次活动由中国文字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报社、安徽大学、安徽省文化厅、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海内外古文字研究著名专家学者云集蚌埠,深入研究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探索远古文字起源的规律和脉络,交流早期文明与古代文字的研究成果。
研讨会期间,安徽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学群,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勇勇,副市长杨宏春,市委秘书长徐超,上海长宁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宏,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汪顶胜等领导到会。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黄德宽,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拱玉书、德国波恩大学教授白瑞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白瑟拉、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朱歧祥等30余位国内外研究人类早期文字起源、中国古文字、考古学的著名专家学者的到来,为双墩国际学术会议增添了“灿烂星光”。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成熟汉字是商代“甲骨文”,但甲骨文形成之前应当有成熟的文字出现。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是什么?世界各地古代刻划符号对文字形成有什么样的共性?作为中国境内目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双墩刻划符号,对古代文字形成可能存在怎样的影响?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主题,就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的内涵、性质和价值及同中国古文字的联系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会议始终充满着融洽、热烈而活跃的气氛。专家们还实地考察了双墩遗址,观摩了双墩遗址及侯家寨遗址等发掘出土的文物及刻划符号标本陈列,听取了关于双墩及相关遗址考古挖掘成果的汇报。
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经过1986年、1991年、1992年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获得了丰富的文物标本和资料。双墩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特别是600余件刻划符号的出土,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它包括了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记事记数、天文历法、地理位置等内容,反映了原始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各方面的特色,展现了一幅幅七千年前原始先民的生活画卷,透露出古代文明起源的曙光。
专家们认为,全面深入研究和诠释双墩刻划符号,将是解读和剖析远古社会结构和文明起源,特别是文字起源的最好材料。他们期望通过对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的研讨,探索出远古文字起源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脉络,为人类早期文明起源与古代文字的相关研究做出新的贡献。专家们认为,双墩刻划符号的重大价值主要表现在:刻划符号记录的内容为双墩遗址时期的原始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刻划符号为探讨中华文化关于宇宙观、大禹治水等重要思想观念和历史传说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线索;刻划符号对研究早期文字的形成和汉字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有关专家还就汉字体系的形成、浙江地区史前刻划符号、甲骨文的“目”字纹饰、蚌埠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等问题提交了论文并展开了讨论。专家们还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双墩文化以及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蚌埠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计划整理出版介绍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的资料、论著等,以方便更多的学者、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适时对双墩遗址进行必要的补充发掘,以期待有更多新的发现,丰富对双墩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墩文化研究的深入。
本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必将推动“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和早期文明起源”这一课题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吸引海内外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探索中国文字乃至世界文字的起源。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人民网、新华网、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也对这次学术研讨会高度关注,做了充分报道。(蚌埠新闻网-记者翟艳萍 陈春霞 张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