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向好刺激炒房冲动
10月16日,备受瞩目的重庆房交会上,一位神秘温州商人一口气拿下17套10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房产。面对媒体的追问,这名投资者仅简单地表示,重庆房价便宜,升值空间巨大,买房很划算。
仅仅过了两天,同样的一幕就在合肥上演,只不过过程更低调一些。 10月18日,合肥东城某开盘的楼盘,一位30多岁、模样普通、开始丝毫未引起售楼小姐注意的本地男子,一次性选购了17个楼层的相同小户型房子。“17套房!每套均价20多万,总价300多万,看来是一次性付清,省城富豪购买力真强! ”被这一“豪举”震惊的售楼小姐介绍说。
如此置业胃口,让人咋舌,也引发了全社会关于投资性购房利弊的争论。有人欣羡:“这是成功人士的投资大手笔! ”有人支持:“房产投资,提升城市价值,最终将大大拓开所有市民不动产的增值空间。 ”但是,更多的人则表示质疑:这是利用自身的强势财富,抢走了本该属于工薪阶层的中小套住房,这样的囤房投机,人为推高了“住有所居”的社会成本,一点也不“和谐”。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次性购买多套房产进行投资,在当前合肥新楼盘开盘现场,已不在少数。就在上述合肥东城某楼盘开盘时,除了出现一次买下17套房的囤房“大鳄”,其他一订就三、五套房的也大有人在,“陕西的,浙江的,本地的都有,瞅准的都是合肥房产会升值。 ”售楼小姐向记者介绍。
10月18日,滨湖区某楼盘开盘,据记者在现场了解,不少购房者都是二套房或三套房。一位购房者说:“去年3000多元价格的时候没出手,现在想想都后悔,不然10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赚了十多万。 ”而现在,抱这种心态入市的消费者比比皆是。
“投机”恐难长远支撑市场
投资、投机性购房再度抬头,是当前楼市的一个显著变化。房地产业在去年年底至今年初,一度陷入低谷,但在政策托市和经济复苏的双重刺激下,很快缓过劲来,在市场中犹豫徘徊了大半年的刚性需求纷纷释放,支撑了今年楼市第一波上涨。而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形成稳固的向上发展曲线,逐利性资金纷纷入市,形成楼市新的提升“龙头”。
社会财富分化,造成各阶层购房实力的不对称。一旦楼市向好,投资、投机需求就开始挤压刚性需求,这几乎成了这几年房市发展的惯例。首次置业、改善居住、子女教育……这些是房地产消费的刚性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资产保值与抗风险需求、中长期投资需求,虽然也是房产消费中的合理诉求,但在当前离“住有所居”还有漫漫长路要走的情况下,这显然不应成为楼市消费的主要支撑。
“让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只会让商品房偏离正常的价格轨道,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市场缺乏真正长远支撑,又将快速积累泡沫。 ”有专业人士不无担心地说。
房产增值需要遵循理性
23岁的陈鹏飞是合肥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一名技术员工,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 “去掉吃穿用和租房,剩下不了多少,哪还买得起房子?”他说。
根据合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而平均房价已超过4200元/平方米。普通市民平均每月收入只能购买不足0.36平方米房子。
但事实上,下半年开始,合肥的房市却异常火爆。 7、8、9、10月份,合肥商品房销售连续4个月突破一万套,开创了该市商品房销售的一个新纪录。火爆程度,比起狂飙突进的2007年房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合肥市房产局统计显示,9月份,该市市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4590.98元,其中住宅为每平方米4356.24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分别增长了4.42%和6.01%。但相比今年6月、7月合肥住宅月均价环比以2.37%、1.56%的速度增长,8月、9月的环比上涨幅度都没能超过1%,房价上涨幅度逐步回落。
房价上涨,但涨幅回落,这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也是相比居民平均收入,一个令人安慰的市场信号。只是,这是房价能在较长时间走稳的“拐点”?还仅仅是一次短暂调整,市场“蛰伏”中积蓄下一波房价大幅上扬的能量呢?
一直以来,对合肥房价就存在一个评判的悖论。相比现实居民收入,房价不算低,让不少急需住房的年轻人望房兴叹、怨声不小。但房价省内赶不上马鞍山、铜陵,省外比不过众多中西部省会城市,比起以天价房“俯瞰众生”的一线城市、东部城市,更是望尘莫及。而这座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有目共睹,城市价值提升前景可期,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洼地”。因此,出于刚需而购房的消费者,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房价高了,而投资购房者,则理性地作出合肥房价不高的价值判断。
这种判断的反差,直接让房市处在某种危险状态。一方面投资、投机资金蜂拥而至,造成需求旺盛、市场火爆,另一方面,而社会生产出的房子,离真正需要它的人越来越远。业内人士提醒,长远看,这样的繁荣只是一种“虚假”繁荣,合肥楼市想要健康可持续发展,无疑需要高度防范投资、投机需求过旺带来的发展风险,城市价值的挖掘与提升,一定要遵循理性路径。(吴晓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