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分类调控”提出,关于中国房价的走势,再度被舆论关注。
始于2009年政府主导的史上最严房产调控子弹已打光。为应对年关考核,地方政府从抑制需求出发,连出重拳,提高首套房贷款利率,提升二套房购买门槛,征收二手房交易税,最终收到这样一份答卷: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9月来,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都超过20%,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带头领涨。
社会上关于房价走势的预测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房价崩盘说、稳定说、持续上升说等等,不一而足,广大公众“不明觉厉”,如坠五里云雾。
首先,房价整体崩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且不论中国城镇化远远没有完成,刚需旺盛,加上货币超发导致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巨大,百姓投资渠道狭窄,以房价一旦全面崩盘,必然会引发恶劣的连锁反应,危及整个社会经济稳定。新兴中产阶层将遭受空前劫难,中低收入人群却很难从中获益。
在分类调控之下,中国房价未来会呈现复杂化、区域化、地方化趋势,不仅提醒房产商,也提醒购买者更加小心,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一句话,真正考验大家智慧的时代来了。
一线城市房价畸高,调控将以社会稳定为基本需要,短期不会放松,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会呈现平稳态势。
二线城市总体会温和上涨。主要因为一线城市人口负荷沉重,环境资源危机加重,对外地人口的进入渠道收窄,因此二线省会城市会成为投资房产的重点,从目前房价来看,也确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而三四线城市整体发展与公众期望值距离甚大,短期难以吸引更多人去就业定居—这有待新的城镇化政策的贯彻落实,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由于房价由地段决定,三四线城市即使出现鬼城的概率较大,也会走向分化,越靠近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越有承接产业转移、分担人口压力的优势,房价必然随之升温。
如果中国商品房价最终回归市场规律主导的话,在宏观经济向好、国际局势稳定、西方经济持续转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房价枯荣取决于两个铁律:一是有没有可持续增长的产业,二是有没有实现人口集聚的能力。。
房价在中国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意见最大的是数量惊人的中低收入者。未来随着城镇化推行,这个数字还会上升。《政府工作报告》在对商品房采取更加务实、科学、理性的调控政策之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将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并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这意味着中国住房将实现双轨运行:中低收入者靠政府主导的保障房,中产以上人群靠市场化的商品房。后者会进一步提升购买保有成本—房产税的征收就是一个明确信号,在保障房建设分配过程中,严格的制度保障也需完善,尤其是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建立。
其实,要真正缓解困扰中国的住房供需矛盾,根本在于在经济健康快速增长过程中,真正提高国民的收入,尤其是完善国家福利制度。只有缓解百姓看病、养老、教育的后顾之忧,住房才能彻底摆脱投资投机,回归居住的基本功能。当然,推动金融改革,改善创业环境,为百姓创造拓宽创富投资空间,也已经迫在眉睫。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房价能否回归理性,是中国当下深化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一个关键试金石。
但不管怎样,中国房价疯狂时代正在悄悄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