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房企“跨界”银行的举动开始受到各界关注,产生的影响也一直在发酵。但在2014年一季度过后,房企对于“跨界”银行的思路似乎出现了变化,有的选择坚守,有的正在准备离开。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跨界”银行短时间内很难为房企带来盈利,房企如果不能真正完成投资思路的转变,甚至有可能对地产主业造成拖累。
“跨界”投资逻辑
华夏银行前不久发布股权变动公告称,广州的5家公司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累计买入公司股份4.4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后据媒体披露,上述5家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恒大地产。截至2014年一季度,恒大地产已经跃升为华夏银行第五大股东。财经人士朱大鸣认为,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房企通过“跨界”银行,将自身资产金融化,有助提升资产流动性,提高盈利能力。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3月底举办的恒大地产年报发布会上表示:“关于华夏银行的入股,是因为我们看到目前银行股股价比较低,这是投资的好机会,与公司融资上的考虑并没有任何关系。”
另一家销售额超过千亿元的房企万科“跨界”银行的原因同样引人关注。2013年10月31日,万科在公告中宣布,以超过27亿元人民币认购徽商银行股份,有望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由于这是万科上市以来在房地产主业之外的最大一笔投资,因而引发了多方猜测。但万科的回答十分简单:尝试社区金融业务。
按照设想,万科实现服务的载体是一张类似于银联卡的“村民卡”,集门禁、社区消费、身份识别等功能于一体,里面存入现金,在村民食堂、早教中心、超市等社区配套服务场所都可以刷卡消费。“万科管了500个小区,近200万人,每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小区里面,如果一个月消费500块钱,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易居 中国 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周忻如此描述万科“跨界”银行的市场前景。
此外,房企“跨界”银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新华联参与长沙市民营银行筹建;国购集团、新安金融、新华集团、华泰集团、恒泰集团、信地集团、金牛集团七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组建合肥银行,5家企业涉及房地产业务;2014年2月6日,越秀地产母公司越秀集团宣布,完成收购创兴银行75%已发行股本,总金额超过116亿元港币,完成4年来首宗内地企业对香港银行的并购案。
房企“跨界”银行能为房企带来什么好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银行近来估值低,房企通过配置银行资产获得收益;二是实现融资便利、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三是真正实现业务转型,发现新的赢利点。
前景并不明朗
但就在众多房企雄心勃勃意图在银行业大展拳脚时,绿地集团却已经在筹划退出了。据了解,绿地集团进军金融业的步伐其实更早。早在2011年,绿地集团正式成立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打造金融板块业务,同年9月,绿地集团成为盘锦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但今年4月中旬,绿地集团负责人表示有意出售持有银行的股份,原因是投资回报率低于此前预期。
“房企‘跨界’银行,远不如外界看上去那么美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中小银行盈利能力面临考验;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中小银行也迫切需要转型。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此前曾表示:“地方城商行利润增速一直在下降,即便有2000亿元、3000亿元资产规模,但一年利润规模也就10亿元。”中小银行面临的“监管有力,创新不够,资产净回报较低”现状,显然与房企此前的期待有所差距。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也认为,国际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期,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最大,甚至称得上是生死考验。比如美国自1970年放松了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大额存款的利率管制,到1986年所有定期存款利率及大部分贷款利率的限制均被取消,从1986到1990年这4年间,美国平均每年倒闭的银行差不多将近200家。同样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韩国的多数银行不良率翻了一倍多。在这种背景下,房企想通过“跨界”银行获得盈利,显然比设想的要困难。
未来,房企“跨界”银行能否真正成功,还在于房企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拥抱互联网。
马蔚华表示,如果依然坚持传统存贷利差模式,中小银行很难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中小银行必须利用互联网去延伸原先就比较少的物理网点,或者互联网企业直接来办银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化解传统金融遇上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才有希望在市场夹缝中求得生存。
对此,周忻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如果你们今天还认为易居仅仅是卖房子的公司,我跟大家急。”周忻认为,易居 中国 是一家利用互联网,把数据跟传统的房产服务结合起来的一家企业,“但未来易居要尝试拓展金融服务。”住房金融作为房地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居既然拥有很大资源,为什么不去做尝试?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其他房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