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拿地,少开工,多销售存货”成为开发商主流战略走向
去年5月份,20强房企耗资455.8亿元拿地,今年5月前19天,20强房企对新增项目的执着急转直下,只有万达一家出手,仅花费12亿元拿地。
除此之外,《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原地产的监测数据获悉,今年以来,20强房企拿地支出逐月缩减,对一线城市的抢地热情也大幅减弱。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今年一季度的市场情况来看,万科都出现了净利润1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标杆房企销售量也开始大面积下跌,这影响了房企短期内的拿地热情。不过,虽然一线城市土地市场转弱,但从中长期来看,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在开发商眼中仍有利润空间,而三、四线城市或将全面进入下行通道。
购地支出骤减
事实上,今年年初,《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房企高层处获悉,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相比,加码一、二线城市土地储备是开发商未来2年至3年的重要战略布局。这些房企的共识是,虽然这种战略布局会导致地价成本升高,但可以通过加快周转速度和合理管控规模增长来提高利润空间,而且一、二线城市楼市的去库存速度要明显高于三、四线城市,可以快速回笼现金。
鉴于此,今年一季度,20强房企拿地步伐并未减慢。据中原地产监测,今年1月份至3月份,20强房企的拿地金额分别为600.99亿元、325.62亿元以及254.54亿元,总计为1181.15亿元。而2013年同期,20强房企拿地金额则分别为239.43亿元、324.7亿元以及236.05亿元,总计800.18亿元。
不难看出,今年首季,20强房企拿地金额同比上涨了47.6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拿地金额在同比上涨,但环比却出现逐月下滑,可见房企对新增土地储备的态度逐渐谨慎。
进入4月份以后,标杆房企缩减购地支出的意图更为明显。据中原地产监测,今年4月单月,20强房企拿地的金额为142.23亿元,环比下滑44.12%;而去年同期则为291亿元,同比下滑51.12%。
进入5月份,20强房企拿地环比下滑幅度或将有增不减,截至5月19日,仅万达一家出手,而去年5月份,20强房企拿地花费455.8亿元。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预计,20强房企5月份拿地金额将不足100亿元。
少拿地多卖货
张大伟表示,从5月份土地市场情况来看,热点地块供应大幅减少,溢价率走低。5月16日,上海(楼盘)平凉地块以低于市场预期的37%溢价率成交,楼面地价不到4万元∕平方米,一改上海此前凡宅地出让必有高溢价率的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显示出开发商对一线城市的信心减弱。
尤其杭州(楼盘)新房首次降价后,这股降价促销潮快速蔓延,目前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停止上涨的城市已经达到21个。当前,房企与客群之间的博弈出现了明显变化。在信贷收紧、自住房供应等多方因素的冲击下,供需双方的市场预判出现转向,购房者观望情绪增多,而房企“让利跑量”心理开始占上风。
在这种背景下,张大伟预计,一线城市宅地市场将风光不再,二线及三四线城市短期内亦难走出低迷行情,加上开发商信心走弱,今年的土地市场或将全面进入下行通道。
事实上,《证券日报》记者也从房企处获悉,“少拿地,少开工,多销售存货”成为其主流战略走向。
张大伟也表示,2014年房企销售业绩难以乐观。从目前数据看,30家上市房企前4个月累计签约了4282.99亿元,其中20家企业出现了同比下调。而2013年前4个月,这30家企业签约额为4088亿元,同比仅上涨了4.8%,这是楼市发展多年来的最低涨幅。
“市场突然而至的变化让部分房企有些措手不及,都开始深度调整。”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少拿地、少开工、多销售存货、现金为王”是房企目前的共识。
“在首季销售额同比上涨的企业中,部分开发商是因为2013年的高额结转,而二季度这种结转比例将大幅减少。”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届时,房企的销售压力将非常大,甚至难以完成半年销售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