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5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1767宗,环比减少19%,同比减少45%;土地出让金总额1375亿元,环比下降30%,同比下降38%。
在很多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的情况下,土地成交量和出让金均锐减,是一种必然现象。道理很简单,银行担心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谨慎放贷或者不愿放贷。而房屋量价齐跌,购房人处于观望状态,开发商销售回款自然受到很大影响。当开发商差钱时,自然无力拿地。楼市本身不景气,开发商也不敢贸然去抢地,所以,土地出让金大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显而易见,当前对土地出让金大降最焦虑的是地方政府。有数据显示,杭州、佛山、南京、长沙4个城市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超过100%。楼市以及土地市场降温,至少给地方双重打击:一是通过土地抵押借钱很难,而且还要偿还过去的某些债务;二是土地出让金大降,有可能打乱有些地方的收支计划—财政收入不能保证,某些支出就不能保证。
根据相关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水利建设,10%用于廉租房建设,10%用来办教育。当土地出让金大降之后,这些方面的正常支出是否有保证,是值得担心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土地出让金不只是水利、保障房、教育的资金保障,而是关乎整个公共支出。因此,在土地出让金大降而且一时难以扭转的情况下,有必要控制政府自身消费,以节省资金以保障土地出让金承担的民生支出。
毫无疑问,面对楼市降温和土地出让金大降,地方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千方百计救市。目前,不少城市要么变相放松限购等政策,要么或明或暗限制开发商降价,以稳定楼市或者说提振楼市,最终目的是为了土地财政收入和房地产税费收入。但是,这一次地方救市能否阻止房价下降是个大大的问号。
因此,与其心思放在救市上面,不如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财政收入转型上面。尽管财政转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要意识到,长痛不如短痛,与其长期为土地财政大起大落担心,不如彻底告别土地财政,寻找新的财政收入来源,让财政收入结构更合理更均衡。
各地应该把这一次土地出让金大降,看成是财政收入转型的重要契机。一方面是因为这一轮楼市降温主要是市场之手在推动,而中央到目前还没有救市的迹象,那么,继续依赖土地财政的希望只会越来越渺茫。另一方面,新一届中央政府在经济领域频频打出改革重拳,意味着有更多新的发展机会。地方只有顺应改革潮流去寻找新的财政收入来源,才能不再为楼市大起大落焦虑。当然,要想财政收入转型,还需要政绩考核改革、财税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来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