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项目、12个产业基地合作共建项目、12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共建项目,以及39个企业高新技术重点需求项目……6月21日,合肥市与在京中央高校产学研合作技术需求信息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合肥市委副书记凌云、市政府副市长王翔亲自率队宣传合肥、推介项目。教育部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走出家门,诚邀人才,开放的合肥向首都高校广发“英雄帖”。
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新型显示、机器人……如何进一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是前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虽然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许多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北京等先发地区的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北京的高校众多,人才济济,是推动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合肥创新发展最为需要的。
凌云介绍,开展与在京中央高校产学研合作,就是围绕改革创新的各项要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高校富集科技成果资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努力构建合肥市承接教育部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长效合作机制,合作共建产业基地和创新研发平台,助推合肥产业转型升级。
“在合肥市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把项目落户在美丽的合肥巢湖经开区,在新药研发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致力于推动生物经济融入中国梦,希望有更多人才加入我们,帮助我们梦想成真。”发布会上,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董事长潘爱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出“橄榄枝”。除了潘爱华,合肥斡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虎也现身说法,希望和首都高校寻求合作机会。据统计,合肥此次共有15个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项目、12个产业基地合作共建项目、12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共建项目,以及39个企业高新技术重点需求项目,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诸多知名学府抛出“橄榄枝”。
“吸引安徽省外的科研力量,参与本地企业自主创新,合肥这一步非常有战略眼光。”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非常欣赏合肥敞开大门广纳英才的魄力。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生产要素的发展是不可取的,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驱动。”雷朝滋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是要解决利益机制问题,这也是前期很多地方产学研合作难以取得成果的重要因素。如今,合肥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找到一条正确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更有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合肥是个非常不错的城市,合肥人民很热情,合肥有小龙虾,有别具特色的罍街,有很多徽派建筑,今天我不仅是清华人,也想转换下角色,作为一个安徽人,为老家省会合肥代言,欢迎各个高校到合肥考察,和合肥合作共赢。”在会议现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副主任张虎“变身”合肥的发言人,为老家“吆喝”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