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力男 泰禾集团总裁助理、品牌总监
事实证明,“房事”比球事更难测其八字,难以诞生什么“预言帝”。
今年仅过一个春节,河东河西的景致已经寒暑两重天。这市场没跟任何人打个招呼就掉头直下。量缩,价跌,“房闹”又开始冲击售楼部了。
事后的分析,林林总总:按揭紧张、供应量大、泡沫破裂,等等。不过,我更倾向于“周期论”,前些年如此量价齐升的局面,即便持久,也要稍歇上一歇。就如同世界杯参赛,天天比赛,是梅西肯定也没戏,是C罗肯定也变得“蔫罗”。股市之牛市,也有下跌日,也有下跌股票,楼市亦然。
因为有调整,所谓“楼市下半场”的说法又很热闹,到处讨论某种改变,某种新玩法。其实,中国楼市基本面没有颠覆,虽然号称“去行政”,可限购未根除,限价尚存在,批预售证时间没谱儿,销售回款要进入指定账户。而今,个别三四线城市解除限购,或有条件解除限购,却只能静悄悄地进行。去行政化,做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而市场化方面,生产资料即土地的供应,政府垄断的局面更是无法撼动。那么,开发商有新玩法吗?些许的创新,些许的胆小,些许的产品多元化,些许的漂洋过海,并没有多少本质区别。区别在于,有的不想玩了,突出的例子是绿城宋卫平。有的人想接着玩,想玩得越来越嗨,个中的典型是收购绿城的孙宏斌。但宋卫平与孙宏斌,武功天差地别?两位英雄殊途同归,只是一位英雄迟暮,一位仍壮心不已。
行情不好,对策何出?
说来说去,品质与差异化,是开发商安身立命之本。唯有此,才能旺季保溢价,淡季保平安。
品质源于坚守,源于创新。有的开发商把原本倡导的精装修房也舍弃了,为了所谓总价低、好出货,实际上放弃了自己的底线。有的压缩成本,种大树改小树,用石材变用漆料。这些无疑极其短视,也伤害了品牌形象。泰禾集团则反其道而行之,前阵子在北京的第一个面向刚需与刚改的项目“拾景园”,把科技新风装置、恒氧系统等作为“标配”。
一线城市的开发商们,特别是北京这样的首都特大城市,如果有项目,有土地储备,有品质塑造,任何时候大可不必恐慌。最惨的结局不是降价,是降价依然卖不出去。但在北京,降到一丝痒处,好东西总会有人捧场。
客户也开始分化。目前一部分继续观望,看看还有哪些实惠降价,另一部分则积极入市,因为觉得此时不入,更待何时?他们不想踏空抄底的难得机遇。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带给他们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