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与“房地产”的组合,如同南中国海夏季频繁出现的台风一样,猛烈而又来匆匆去匆匆。这种印象,当然拜大约二十年前海南楼市泡沫所赐。如同今天“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当初也以“最大经济特区”作为宣传口号,一时间几十万人涌入海南,两年内房价翻了两番。疯狂过后,海滩上留下600多座烂尾楼,成了这个美丽岛屿面孔上难以愈合的疮疤。然而,历史只是喘了口气。前天,《人民日报》文章指出,约4000亿热钱奔向海南圈地,投机性资本将海南团团围住,在这个刺激惊险的击鼓传花游戏中,每一个投机者都瞪红了双眼看最后一棒将交到哪个倒霉鬼的手上。这场狂飙突进的投机运动起源于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相比天津的北方经济中心定位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海南的“国际旅游岛”的定位产生的经济效果几乎是火箭速度,《意见》公布后的5天内,整个海南省商品房销售量就达到了2008年全年销售量。泡沫氤氲,让人又一次嗅到三百年前荷兰郁金香的味道。
但是,这一次让我们更感兴趣的,并非是这惊人的相似性。1992年前后在海南撬动海南楼市的资金中,银行资本是中坚力量,结果四大行在泡沫破灭当年就造成300亿之重的坏账。然而这次携巨款前来买房的,乃是遍及神州各地的诸侯。温州商人、山西煤老板这些群体自不待言,加入战团的还有深圳、广州、上海的资本,鄂尔多斯的富豪,甚至万里之外的东北款爷。目的只有一个:投机。70%以上的房屋空置率和匪夷所思的价格涨势,使得这千亿资本冠名“热钱”,毫无争议。
当年,海南没有从实业入手振兴本地经济,经济无根底便会虚火上升,海南将楼市烧得火烫灼人。溃疡之后继以腹泻,泡沫破裂房价大跌。如今,中国制造业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积累下大量财富,这些财富的产生,多半依靠中国极为廉价的劳动力,在全球产业链油水最为稀薄的低端多年血拼而来。依照日韩等的经验,产业资本积累将会伴随着产业升级的发生,这些巨额财富必然会投向研发、品牌、渠道等更高层级的商业形态,在全球分工中取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上升。然而,这些年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一方面,产业资本并没有带来很多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品牌和高科技产品,反而一次次见到TCL、联想这些民族企业中的精英在国际竞争中折戟沉沙;另一方面,国内热钱激增,在股市上兴风作浪,又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推高楼价。产业资本不做产业,任由经济基础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消磨,为虚拟经济的无名火助阵。
然而,又怎能过于苛责国内企业家:难道他们不也正是按照精明商人的逻辑行事么?资本市场上的风生水起,使得任何追求利润的老总们都难忍心痒。问题在于:缺乏实体经济支持的股市与楼市,何以这么虚火上蹿?资金不流向实业,显然是因为实业的收益率高不过股票与楼房。看一看这几年的经济政策,占据我国企业数量95%以上的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绝无如此之高。相反,一旦货币政策从紧,那么首先拿不到银行贷款救济的,也正是这些中小企业。几方力量相叠加,便有学者高呼:“我国企业进入高成本时代。”
与这“高成本”相较,是虚拟经济的高收益。我国经济之中浓重的政府气息,每每在危机之中散发出来。为了保住增长提高就业,大力投资基建成了首选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出卖土地充实财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有囤积居奇之势,成为房价高企的一端。实业过冷,虚拟经济过热,冷热交激,引动失调。这次海南房地产的失控,又是这样一次溃疡的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