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一个快速流传的新新词汇,道出了多少无房年轻人的辛酸;《蜗居》,一部风靡一时的连续剧,演出了多少都市无房户的无奈;“房奴”,一种普遍认同的特殊身份,叹出了多少供房贷者的焦虑……
房地产,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衍生出的众多社会问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
房价高涨,腐败高发
(现象)今年2月召开的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严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腐败成为重要任务。目前,不少城市房价持续高涨,房地产成为“官商勾结”腐败案件的高发领域。
房地产领域的腐败,隐蔽性强、涉案金额大。反过来,腐败的黑色成本打在房地产开发中,推高了房价;“官商勾结”又一定程度上使调控打了折扣,使房价“调而难控”。铲除高房价背后的腐败,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焦点。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柯锦华:一方面,土地供应垄断在政府手里,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拿到土地,通过各种灰色手段贿赂相关政府人员,使房地产开发成为腐败高发区;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又使地方政府受到利益驱使,难以下决心调控房价。如果政府不再依靠土地财政,把重心转到大量供应保障性住房,房价自然会平稳,房地产领域的腐败也会减少。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塔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拉依萨:应该把房地产领域的商业贿赂,作为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的重点。这将是解决广大百姓住房困难的关键环节。
“蚁族”辛酸,期待“尊严”
(现象)有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被称为“蚁族”,因在城乡接合部群租,而被冠以这一新新词汇。 目前,“蚁族”在大中城市中拼搏,努力把自己的“一张床”扩展成“一套房”。可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照现在这房价,全年工资只够买一两平方米”。
(点评)柯锦华委员:一方面,从源头上,政府应该出台完善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去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当“蚁族”;另一方面,政府应针对年轻人的实际住房需求,提供廉租房,而非完全靠市场来解决。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人们“有尊严”地生活,所以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要给他们“一口饭吃”,还要关注刚就业年轻人的发展、生活。
“房奴”无奈 “啃老”还贷
(现象)“蜗居”,是无房户的窘境,“房奴”,则是供房贷者的压抑。“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电视剧《蜗居》里的一句台词,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倾家荡产”也好,借款“啃老”也罢,甘愿当“房奴”。经济学名词“挤出效应”描述着“房奴”们的生活状态:为还房贷,衣、食、行、玩全靠边儿。
(点评)柯锦华委员:年轻人刚毕业就买房并不现实。然而,当前房价年年攀高,而收入上涨缓慢,于是,“啃老”做“房奴”再正常不过了。若房价平稳,大家不急于买房,不顾自身实际买房的“房奴”自然就会减少。
景天魁委员:“房奴”现象是住房消费非理性的表现,这种扭曲的消费方式是由金融、房地产、收入分配等综合政策因素造成。比如,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的扭曲,中国没有出现成规模的中产阶层,这样一来,这部分消费主体本该不用贷款买房,现在却用超过自身支付能力的贷款方式购买住房,成了“房奴”。
怪论迭出,舆论混战
(现象)购房者说“房价高得离谱”“房子是为富人建的”,房地产商说“中国人太有钱、房子太便宜”“房价相比工资涨幅基本没涨”,“雷人雷语”频出,每次都会引发舆论混战。争论的话题愈发广泛,情绪性的对立也愈发明显。房地产话题成为舆论“火药桶”,一点就着,“杀伤力大”,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点评)柯锦华委员:房地产商、投资客希望房价“疯涨”,没房的老百姓期望“暴跌”,围绕房地产话题的种种争论,是当下中国利益多元化的表现,有其现实合理性。如果政府解决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住房问题不再紧迫、尖锐,有关争论自然会缓和下来。
进城容易,“安窝”困难
(现象)一句“从农村出来打工28年了,在城里买套房子,对我来说仍是一个遥远的梦”,让许多人记住了康厚明这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现在,康厚明的最大心愿仍然是在城里有个“窝”。他说,今年仍将继续关注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高房价,已成为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挡住了多少“康厚明”们的进城之路。
(点评)景天魁委员:农民工“进城难”,与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相关。当前,中国的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配置,小城镇发育滞后,导致大中城市房价高涨,与此同时,农民工只能选择到大中城市打工,却又难以“安家”。
柯锦华委员:现在农民工的主体是“农二代”,他们熟悉城市生活,不可能回到农村。应长远考虑,从制度设计上接纳农民工,实现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否则,未来“农二代”的社会问题将越来越凸显。(记者秦交锋、周宁、曹志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