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分析小开发商拿地更谨慎
昨天上午,合肥滨湖区一宗小型商业用地以拍卖形式进行出让,在此次拍卖中,4家竞买企业很少主动应价,表现出了相当的谨慎和低调,竞拍一度陷入沉默,在经历71轮的叫价该地块最终成功出让。
而下午挂牌出让的一宗相近位置的商业地块则没有那么幸运——由于竞买企业只有一家,并且提交价格没有达到保留底价,该地块宣布流标。
据了解,原定上午拍卖的还有两宗商业地块,均宣布延期拍卖,相关部门表示延期原因不便透露。
昨天上午的拍卖会持续了将近2个小时,在竞买过程中,竞买企业的沉默使得拍卖师不得不把加价幅度从每次2万元调整到每次1万元。尽管如此,竞买企业仍然十分谨慎,始终等到拍卖师启动三次叫价后才肯出手。最终,2号竞买企业以222万元/亩的成交单价拿下了这块面积仅15.42亩的商业用地,他透露,将在该地块建设大型购物中心、酒店和KTV等商业设施。
该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地块本身具有的特点,在经济大环境方面,去年以来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市场行为上,“比如国土资源部最近出台的‘19条’中‘开发商今后在拿地时一律按照底价的20% 缴纳保证金;成交后,需在一个月内缴清成交额50%的首付款’的规定,就非常直接地表明了国家打击开发企业囤地捂盘的态度,这样的规定增加了开发企业的土地持有成本,使其不能再以较小的资金成本囤地。这样一来,一些资金实力不算雄厚的开发企业,在拿地时势必会更加地谨慎。”
本报记者 张晓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