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前,我们的住宅业全都是福利型的,由政府财政拨款来进行建设和企业用自己的利润来建设住房。结果呢?由于资金供给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制约了广大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改革以后,通过把住宅变成商品,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它的发展,房地产业才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才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面。这是主要的方法。
但是,住宅业作为房地产业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带有某种社会性的商品,并不是一个完全、纯粹的商品,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目的首先是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起居”的目标。
高收入的人完全可以从市场上以市场价格来购买自己的住房,中低收入的人就需要借助于政策的支持来获得他们的住房,现在我们试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制度,正是满足了广大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提高来的。在实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经济适用房,它的试行必须明确三个政策界限和制度:第一,严格收入的标准;第二,要有一个退出的机制;第三,要规定合理的面积。这三项制度没有建立和完善之前,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制度肯定会出问题。
所以,住房的政策应当细化,要适应各个城市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来增加对住宅的供给。使房地产业能够获得一个健康的、快速的发展。
现在土地财政的问题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把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根据有关统计,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上万亿元,有的政府为了获得更多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助长土地价格的上升,因而抬高了这些地方住宅的价格,实际上,住宅的建筑成本每平方米只有一千到两千元左右,其余的都是土地的价格和配套设施的成本。
国务院最近发出的《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城市住房价格方面的责任,可以说是抓住的问题的要害。从全国来看,房价过高的城市只有那么几个,多数城市,特别是中西部的城市,房价基本上是合理的,房价过高还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所以,房价过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抬高土地价格和房价对政府来说是饮鸩止渴。
郑新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经济学硕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